新生兒黃疸是什麼

作者:zhang3  時間:2018-07-03 11:11:30  來源: 大眾養生網

新生兒出生脫離母體之後,沒有了媽媽的保護,會比在媽媽體內存活更為艱難。首先可能麵對的就是黃疸疾病,媽媽們要及時新生兒黃疸疾病發生的病因、病症、治療及預防護理,判斷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做好相應措施,給寶寶後續治療創造較有利的條件。

一、新生兒黃疸:

1、生理性黃疸: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十分普遍,有統計指出,足月嬰孩的黃疸發生率高達50%,一般生理性黃疸出現的時間隻限於出生後的第2至第4天之間,膽紅素的濃度與上升幅度亦不會超出一定範圍。

2、病理性黃疸:任何於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的黃疸都是不正常的,病因包括母嬰血型不合所造成的溶血(例如母親為O型血,嬰兒為A或B型)、紅血球結構或酵素的異常、感染疾病等。若黃疸於出生後(7至10天內)持續不退,醫生更需要考慮其他的可能性,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膽道閉鎖、先天性代謝疾病(如半乳糖血症)等。

3、母乳黃疸:原來哺乳也有可能產生新生兒黃疸的,不過多數並不會導致膽紅素的過多積聚,對嬰兒亦不會產生問題。母乳黃疸通常會於第4天後逐漸出現,約持續1至2周,不過醫生在作出此診斷前,必需先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4、核黃疸:核黃疸本身並不是黃疸的一種,而是由於血中的膽紅素積聚至極高濃度,對新生兒造成的可能影響;嚴重時更會導致永久性的殘障如大腦麻痹、失聰、智障等。

二、處理原則

足月嬰兒的生理性黃疸大多不需治療。

替換性輸血:即所謂的“換血”,當嬰兒血中膽紅素的濃度超越一定水平,換血是防止核黃疸最有效的方法。

照光治療:若嬰兒的膽紅素濃度偏高,但未到達需換血的標準時,將嬰兒暴露於藍或白光下(在醫院內進行),

可增加膽紅素的排泄。

母乳黃疸:一般不需治療,有時則可能需要照光或短期的(24小時)暫停授乳。

其他的治療方式(如膽管手術),就要視乎黃疸的成因了。

對於食用茵梔黃的時候是否要斷奶,還需看醫囑怎麼說,病因不同,飲食要求也不一樣。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穴位大全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