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的到來預示著夏天即將結束,雖然我國南方很多地方還有持續的高溫,但處暑的到來,冷空氣南下的次數也逐漸增加,氣溫也就隨之下降。所謂“一場秋雨一場涼”。降雨這這段時間也會增多。
少食辛辣多清淡
處暑時節,由於氣候漸幹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幹,皮膚幹燥,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營養專家李豔玲介紹說,“秋燥”是指在秋季發現的以幹燥為特征的病變,分溫燥和涼燥兩種。處暑期間的“秋燥”屬溫燥,病症多表現為頭疼、少汗、口渴、幹咳少痰、咽幹不適、手腳心熱等,主要與久晴少雨、秋陽暴烈的氣候有關。此外,處暑期間某些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複發或加重。
李豔玲表示,“秋燥”原因很多,而飲食不當是一個重要的誘發因素,因此初秋時節飲食應突出“清潤”,即養陰清燥,潤肺生津。大家在初秋時節應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以清淡甘潤為主。鮮藕、生梨、荸薺以及胡蘿卜、豆腐、黑木耳、蜂蜜等具有養陰潤燥的功效,不妨多吃一些;多喝水、淡湯、菜湯、豆漿、牛奶等,而生蔥、胡椒、烈酒等燥烈食品應少吃,要多吃蔬菜和水果。
多數蔬菜和水果性寒涼,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果蔬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及無機鹽、纖維素,可以改善燥氣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
另外,胃弱者要多喝粥,如紅棗糯米粥、百合粥、蓮子粥等。同時,注意調節生活節奏和生活環境,防止過度疲勞和無節製的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