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膀胱炎與尿道炎統稱為下尿路感染,可分為細菌性和非細菌性感染。大腸杆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其次是葡萄球菌。其感染途徑主要有:
1.下行性感染,如繼發於腎髒的感染;
2.上行性感染,如男性前列腺炎、女性尿道旁腺炎、經尿道的各種檢查和治療等;
3.經淋巴傳播和直接蔓延,如陰道炎、宮頸炎等鄰近器官的感染發生時。
二、發病機製:
1.在下尿路感染中,細菌上行感染最常見。性生活、尿流不暢、尿道插管及器械檢查等因素會引起尿路感染。細菌進入膀胱後,並不都能引起尿路感染,因為:
1)機體對細菌的入侵有一係列的防衛能力,排尿可把膀胱內細菌清除,隻要尿路通暢,膀胱排空能力正常,細菌難於在膀胱內停留;
2)腎小管分泌的Tamm-Horsfall蛋白含有甘露糖殘基,能包裹大腸杆菌菌毛,阻止了大腸杆菌菌毛與尿路黏膜上皮接觸,使細菌失去黏附機會而隨尿排出體外;
3)急性膀胱炎時,膀胱上皮細胞可加快脫落,以加速消除黏附在膀胱黏膜的細菌。
4)尿液中有尿類黏蛋白,具有阻擋細菌黏附在膀胱壁上的功能;
2.正常膀胱具有消除細菌的作用,但是在任何原因造成尿瀦留時,一係列的自身防衛能力便消失,所以尿流不暢的病者更易發生尿路感染。但是迄今尚無證據說明機體自身免疫參與了下尿路感染致病。
3. 入侵細菌的數量和毒力以及機體正常的防禦功能受損情況決定尿路感染的發生。例如,大腸杆菌進入尿路後的致病力是與菌株的抗原特性有關,已發現含K抗原的菌株有抗巨噬細胞的作用和抵抗補體破壞的能力,多見於急性腎盂腎炎和部分的膀胱炎病者,占無症狀性菌尿的38%;而O抗原可導致膀胱上皮細胞脫落,降低輸尿管的正常蠕動,加速粒細胞炎症浸潤,導致組織損傷,引起尿路感染的大腸杆菌中有80%含O抗原,而且多是腎感染;而大腸杆菌H抗原無影響。而使尿路防禦力下降的常見因素有:尿路梗阻、泌尿係統畸形和結構異常、器械使用、機體抵抗力下降、慢性腎髒病及代謝性疾病。
4.細菌入侵尿路,須先黏附在泌尿道黏膜上。尿路上皮表麵有甘露糖殘基,可能是細菌菌毛的受體,研究證明大腸杆菌有10~200個菌毛,由細菌表麵的纖細蛋白構成,能分泌黏附素,具有血凝樣蛋白作用,能識別上皮細胞表麵的受體,與甘露糖殘基結合,黏附於上皮細胞表麵。細菌的菌毛越多,其黏附力愈大,其中Ⅰ型菌毛稱甘露糖敏感型,就與下尿路感染有密切關係。
5.急性膀胱炎的病理改變主要是黏膜充血、潮紅、上皮細胞腫脹,黏膜下組織充血、水腫和白細胞浸潤,短期內可隨菌尿的消失而完全消退。僅有少數較重的病例出現膀胱黏膜的點狀或片狀出血,並可出現黏膜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