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眩暈一般治療
一、西醫治療
1、發作時囑患者靜臥休息,避免聲、光等刺激,嘔吐者可予靜脈補液。
2、藥物治療:
1)鎮靜劑:
(1)巴比妥類藥物:魯米那0.05-0.1克肌注,2-3次/日,用於急性眩暈發作時的臨時措施。
(2)安定:對前庭核有抑製作用,首選安定5-10毫克肌注。
(3)氯丙嗪或異丙嗪:對中樞性及周圍性眩暈效果均好,可作用於前庭神經核區及小腦結節和蚓部,高血壓者禁用氯丙嗪,血壓偏低者慎用。
2)抗組織胺類。減低機體反應閾,作用於丘腦網狀結構,調節症狀,常用茶苯拉明50毫克,每日3次,比苯海拉明效果好。
3)鈣拮抗劑
(1)氯桂嗪(西比靈)能抑製前庭反應,5毫克,每晚1次。
(2)腦益嗪25毫克,每日3次。
4)鎮吐劑
(1)敏克靜:對迷走及前庭神經有顯著的抑製作用,並能降低機體對組織胺的反應,25毫克,2-3次/日。
(2)滅吐靈:主要抑製延髓的催吐化學感受器和腦幹網狀結構,5-10毫克,3次/日。
(3)舒必利(硫苯酰胺)有強大的神經安定及鎮吐作用,10-50毫克,3次/日。
5)抗膽堿能藥
(1)東莨菪堿:0.3毫克,必要時重複。青光眼、高血壓前列腺肥大慎用。
(2)阿托品:0.5毫克,必要時重複 青光眼、高血壓前列腺肥大慎用。
6)血管擴張藥
(1)煙酸:易發生皮膚搔癢。
(2)罌粟堿30-90毫克加入5%葡萄液500毫升中靜滴,10天1療程。
(3)培它啶:有較強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內耳血流量,促進組織外液吸收,消除內淋巴水腫和抑製血小板聚集及血液凝固作用,4-8毫克,1日3次口服或培它啶20毫克加入500毫升液體中靜滴1次/日。
老年眩暈辨證論治
一、中醫治療
1、肝陽上亢:眩暈伴麵紅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顫,眩暈欲仆,頭痛,語言不利,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平肝潛陽。
方藥:天麻10克、鉤藤10克、石決明30克、生牡蠣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黃芩10克、山梔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
2、痰濁中阻:眩暈伴頭重昏蒙,胸悶乏力,納呆,或時吐痰涎,苔濁膩,脈滑。
治法:祛痰健脾。
方藥:半夏10克、白術10克、天麻10克、橘紅10克、茯苓10克、生薑2克、大棗6克、甘草6克。
3、淤血內阻:眩暈伴頭痛,痛有定處,心悸煩悶,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脈弦澀或細澀。
治法:活血祛淤生新。
方藥:當歸15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赤芍6克、枳殼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6克、天麻6克。
4、腎精不足:眩暈伴耳鳴,遺精,腰膝酸軟,精神萎靡,舌嫩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弱。
治法:補腎填精。
方藥:黨參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麥冬12克、柴河車10克、龜板15克(先煎)、杜仲12克、牛膝12克、黃柏6克、菟絲子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
10克、女貞子10克、早蓮草10克。
5、氣血虧虛:眩暈在活動後加重,神疲氣短,麵色少華,納差,舌質淡胖,脈細或虛大。
治法:益氣養血健脾。
方藥:人參15克(另煎兌人)、黃芪25克、當歸12克、白術12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地黃12克、肉桂6克、牛膝12克、炙甘草10克。
6、針刺治療:主穴:風池(雙)、百會、印堂、合穀(雙)、人中、安眠(雙)、太衝。配穴:惡心伴嘔吐者,加內關、神門、足三裏;耳鳴加翳風、聽宮、率穀、中渚。
7、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1)體針:肝陽眩暈急性發作可針刺太衝穴,瀉法。氣血虛眩暈,可選脾俞、腎俞、關元、足三裏等穴,取補法或灸之。肝陽上亢者,可選用風池、行間、俠溪等穴,取瀉法。兼肝腎陰虧者,加刺肝俞、腎俞用補法。痰濁中阻者,可選內關、豐隆、解溪等穴,用瀉法。各種虛證眩暈急性發作均可艾灸百會穴。
(2)耳針:選用腎、神門、枕、內耳、皮質下。每次取2。3穴,中、強刺激,留針30分鍾,間歇撚針。每日1次,5—7日為1個療程。
(3)頭針:選雙側暈聽區,每日1次,5~10日為1個療程。
2)中藥液體療法 現在一般都采用片劑。丸劑和一些西藥 治療.而恰恰最利於吸收的是合劑.基於中老年人不利於吸收.采用合劑治療是最好的。如:天麻眩暈寧合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