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具有傳染性的疾病。1981年美國發現首宗AIDS病人,我國2例病人是在1989年和1991年先後報道的。通常將已經發病者稱為AIDS病人,而未發病者稱為AIDS感染者,他們都是造成艾滋病的神經係統損害的傳染源。
AIDS(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具有傳染性的疾病。1981年美國發現首宗AIDS病人,我國2例病人是在1989年和1991年先後報道的。通常將已經發病者稱為AIDS病人,而未發病者稱為AIDS感染者,他們都是造成艾滋病的神經係統損害的傳染源。
一、發病原因
HIV是反轉錄病毒科慢病毒亞科中的一種,包括HIV-1和HIV-2兩種,HIV-1的毒性與致病性均較HIV-2為強,是主要的病原微生物。目前,HIV-2感染主要限於西非一些國家的AIDS患者,而且引發AIDS的機製仍然不清楚。HIV-1病毒本身和其代謝產物均具有直接的致病作用。HIV-1活性的主要特點是將染色體組的RNA反轉錄成雙鏈DNA,然後移入宿主細胞核內,通過整合酶將它整合入宿主染色體中成為長久的構築,機體無法將其清除。它可以沒有活動保持靜止,也可具有較高的基因表達性能而積極參與病毒生產。HIV-1還具有嗜神經的特點,可依靠突變而獲得親神經的特異性變種。HIV可在中樞神經係統內長期存活,並直接感染而造成許多損害。同時,HIV-1不總導致細胞死亡,因此神經組織可以作為病毒儲存的地方。
二、發病機製
AIDS的特征性的病理生理變化是重度的免疫功能缺陷,HIV-1通過其膜上的一種糖蛋白gp120與CD4陽性的細胞結合,CD4是gp120的受體。在人類CD4陽性的細胞主要為輔助性T細胞(Th)。HIV-1進入該種細胞後,隨著病毒的不斷複製,通過細胞凋亡機製使之破壞,導致體內Th/Ts比例倒置,造成嚴重的免疫缺陷,使機體對許多機會性感染和某些腫瘤的易感性增加,最終病人死去。
目前證實隻有血液、精液和宮頸分泌物可以傳染AIDS,所以主要傳播途徑為:①性接觸傳播;②經血液傳播;③母嬰傳播。其中,同性戀和靜脈藥物依賴者占絕大多數。
由於HIV為艾滋病的致病因子,機體一旦受感染後,就會引起免疫係統的破壞,因此,艾滋病在發病過程中就會引起各種病因的機會性感染及腫瘤等合並症。而且合並症又能再繼發合並症,如Kaposi肉瘤可同時合並中樞神經係統感染。艾滋病患者由於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晚期,不但常繼發其他疾病,而且可致多器官衰竭(MOSF),繼發代謝性腦病。
HIV是嗜神經性病毒,在疾病的早期就可侵犯神經係統,所以AIDS的中樞神經係統表現主要是HIV直接侵犯造成的;其次,HIV感染後人體免疫機製受抑製或免疫缺陷後造成病毒,細菌,真菌等易感染或產生繼發性腫瘤,以上兩種原因合並在一起則更容易罹患疾病。
一、AIDS的原發性神經疾病:HIV所引起的中樞神經係統可以是炎症性的,脫髓鞘性的或退行性的,其中有幾種被認為是AIDS的確定性病變。
1、HIV無菌性腦膜(腦)炎:見於AIDS早期為多,也見於晚期,病人的主要症狀為頭痛,怕光,惡心,嘔吐,發熱,咽痛,食欲不振,腹瀉等,有的尚可有明顯的腦炎症狀,如抽搐,失語等,常有全身強直——陣攣發作,腦脊液中可有淋巴細胞增多,蛋白質增高,糖正常,腦電圖顯示彌漫性異常,有的病人可有腦神經麻痹,最多見的為麵神經,其次為三叉神經或聽神經。
2、AIDS癡呆綜合征:以前又稱為亞急性或慢性HIV腦炎,在臨床上最常見,一般發生於本病晚期,主要表現為進行性認知功能減退,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時間及空間定向障礙,運動功能減弱,行為異常,由於共濟失調及震顫使步履困難,書寫不能,平衡功能不良等,如脊髓受累時,可出現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感覺障礙,晚期可出現大小便失控,行為改變如淡漠,缺乏興趣,消沉,緘默等,隨著病情發展,病人逐步向植物性生存方向發展,與中毒或代謝障礙引起的癡呆不同的是以上症狀的出現都是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發生的,本綜合征無特殊診斷標準,對病人輕微的認知力減弱能較早察覺很重要,頭部CT和MAI檢查常見腦萎縮,腦脊液中查到HIV病毒可確診,本綜合征無特效治療。
3、急性肉芽腫性腦血管炎:廣泛的大腦前,中,後動脈及其近端分支呈肉芽腫炎症改變,引起多數腦梗死灶,涉及基底結,內囊,皮質下白質,頂葉及枕葉皮層以及腦橋被蓋部,臨床症狀有高熱,精神症狀,陣發性意識障礙及相應的局灶症狀,CT顯示有進行性腦萎縮及多發性低密度病灶,腦脊液和腦活檢HTLV-Ⅲ培養陽性,但是血培養和3次血清HTLV-Ⅲ抗體陰性,提示感染隻限於中樞神經係統。
4、空泡性脊髓病:可單獨發生也可與AIDS癡呆綜合征合並發生,特點是脊髓白質發現空泡,主要侵及側索及後索,以胸髓為最明顯,表現為類似亞急性聯合變性,為進行性痙攣性截癱,共濟失調和尿失禁,部分病人在腦部亦有空泡樣改變,臨床上有進行性癡呆表現。
5、周圍神經病(多發性神經根炎,多發性神經炎和神經病):AIDS中約15%合並有周圍神經損害,常表現為遠端對稱性感覺運動性神經病,可有痛性感覺異常,也有表現為慢性吉蘭-巴雷型神經病者,部分病例伴亞急性腦病,腦脊液正常或蛋白增高,肌電圖顯示肢端感覺運動神經病,以脫髓鞘為主者,有輕度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二、繼發於AIDS的中樞神經係統機會性感染:中樞神經係統是除肺以外的第2個易受條件感染侵犯的器官。
1、腦弓形蟲病:弓形蟲是細胞內的原蟲,可以造成中樞神經係統的多灶性,散在的壞死和炎性膿腫,基底結處多見,為潛伏於中樞經係統內的弓形蟲再激活所致,在其他免疫抑製狀態時也可出現,表現為低熱,意識狀態改變,抽搐和局限性體征,但是症狀和體征不典型,須與其他顱內占位性病變和淋巴瘤鑒別,影像學發現增強的多發性環狀病灶,周圍有水腫和占位效應,基底結受累最常見,血清學診斷常無特異性,但是滴度
2、巨細胞性腦炎和視網膜炎:發病率不確定,在臨床表現上可與HIV腦炎混淆,但病情進展快,出現明顯的腦室周圍炎或在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和全身播散性感染的條件下出現腦炎症狀時應考慮,病理改變程度不一,從隻有少量巨細胞病毒包涵體到明顯的腦炎和腦膜腦炎,活檢能夠發現腦內有病毒存在的證據,但很少能分離出,腦脊液培養也常陰性,影像學檢查顯示腦室周圍白質的異常,增強掃描可顯示皮質及皮質下病灶,巨細胞性視網膜炎是AIDS病人常見的眼科感染,20%出現出血性視網膜炎,60%為雙側性,不經治療可導致失明。
3、新隱球菌腦膜炎:該菌經肺進入全身,最後到達腦部,臨床表現為進行性頭痛加重及意識障礙,伴發熱和癲癇大發作,頸強直不常見,腦脊液細胞常不增高,CT所見為非特異性,輕至中度腦室擴張,無腦膜增強,有時可見腦萎縮,肉芽腫或膿腫的影像,診斷依靠腦脊液墨汁染色找到病原菌,如不治療可在數周內死亡,如能早期診斷,可用兩性黴素B和5-氟胞嘧啶聯合治療。
4、細菌感染:以分枝杆菌感染較多見,現已認識到,結核病是血清HIV-1陽性病人最常見的機會性感染,在合並感染HIV和結核的病人,其臨床表現異常,結核進展加快,但肺結核常無痰,由於反應能力減弱,HIV病人對結核菌素試驗無反應者明顯增加,其肺外結核類型與一般結核病人不同,以淋巴結腫大及粟粒性結核最常見。
三、繼發於AIDS的中樞神經係統腫瘤
1、原發性中樞神經係統淋巴瘤:原發性中樞神經係統惡性淋巴瘤極為少見,正常人群發病率估計為0.0001%,而AIDS病人卻高達2%,美國原發性中樞神經係統淋巴瘤每年約有225例,因此,該病將成為AIDS病人的主要疾病,瘤細胞浸潤腦實質血管周圍間隙或軟腦膜,臨床表現多為亞急性起病,有精神狀態改變,頭痛,意識模糊,視覺障礙,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等,腦膜轉移者可有腦神經損害以多發性神經根損害等,CT顯示腦深部,腦室周圍有間質性結節或環形增強病變,與其他腫瘤或感染難以鑒別,侵及腦膜者可有腦膜增厚及增強,通常需要腦活檢確診,最近的實踐證明,該腫瘤對放療敏感,故應盡早行積極的放射治療,可延長病人的生存期。
2、Kaposi肉瘤:為AIDS病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但是中樞神經係統很少發生,中樞神經係統受累時多已合並其他內髒受累及肺部廣泛轉移,臨床上可有局灶症狀,CT有局灶性損害,而且易合並中樞神經係統感染,雖然它對放射線敏感,但病人最終死亡於廣泛轉移的Kaposi肉瘤。
四、繼發性腦血管意外:10%~20%的AIDS病人可有腦血管意外,最多見的是多發性局灶性缺血性腦梗死,也可表現為出血性腦梗死,腫瘤內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及硬腦膜外,硬腦膜下血腫,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等,最近從某些AIDS感染者的血中分離出可產生高凝狀態的血液因子,它可能是造成這些年輕的AIDS病人頻發缺血性腦梗死的原因。
HIV感染可以累及全身各器官和組織,10%~20%的AIDS病人首發症狀為神經係統損害,30%~40%的病人隨病情進展而出現中樞神經係統症狀,AIDS死亡者屍檢中90%以上有神經病理異常。即使對於沒有神經係統異常主訴者,經過詳細的神經係統檢查也常能發現HIV感染者中樞或周圍神經功能異常的證據。而且HIV感染後神經係統病變範圍廣,任何部位的神經都可以被累及。
1、HIV抗體的檢測:HIV感染後最早表達p24抗原,持續數周後逐漸消失,但逐漸出現針對p24和gp41等病毒表麵蛋白的抗體,當檢查到抗體時即可認為有病毒存在。
2、抗原檢測:ELISA雙抗夾心法可檢測血清和腦脊液中p24抗原,前者有利於確定急性感染者的抗原血症,後者有利於癡呆綜合征的診斷。
3、PCR技術:可檢測出微量的病毒DNA,放射自顯影方法還可以觀察到病毒存在的部位。
4、腦脊液檢查:包括塗片染色,病毒分離和培養,測定抗原-抗體的效價,並由此以確定感染的類型和病毒體。
5、腦組織活檢:對腦內疑有艾滋病病變者,可通過CT和MRI確定活檢部位,有確診意義。
6、CT掃描:是應用廣泛的檢查方法,通過CT檢查發現艾滋病病人約35%有單純性腦萎縮,25%有局灶性腦損害,HIV腦病,真菌性腦膜炎多正常,掃描異常可見於弓形蟲病(50%~70%),其他如原發性中樞神經係統淋巴瘤(10%~25%),進行性多灶性腦白質病變(PML)(10%~22%);低密度灶增強不明顯者,可能為PML或原發性中樞神經係統淋巴瘤;病灶局限於腦白質者提示為PML;中樞神經淋巴瘤可有占位效應;有環形增強者,特別是病灶位於基底節者提示為弓形蟲病;進行性腦萎縮提示為癡呆複合征,經過治療,CT複查有助於觀察療效和預後。
7、MRI圖像:對早期腦部病變更敏感,較CT檢查更精確,尤其是CT隻能顯示單一病灶時,MRI可能提示更多的病灶,弓形蟲病一般為雙側多發顱內異常,若MRI隻顯示單一病灶時可除外該病。
8、腦電圖:艾滋病腦病可示基本節律減慢(7~7Hz),弓形蟲淋巴瘤以局灶改變為主,經治療病情好轉者,腦電圖也可有改善。
9、其他檢查:可根據病變的不同部位,選用不同的檢查方法,如肌電圖,腦血管造影等特殊檢查,以幫助診斷。
飲食宜忌
1、宜多吃蘋果、黑莓、藍莓、椰子、越橘、接骨木果、葡萄、葡萄柚、檸檬、酸橙、波蘿、石榴等水果。
2、高能量、高蛋白飲食。有益的高蛋白質食物有:魚蝦類,如海水魚、蝦、墨魚、貝、蟹等;家禽類,如雞肉、鴿肉、兔肉;牛奶及乳製品,如優質奶酪;蛋類,如雞蛋、鴨蛋;豆類,如豆腐、豆漿或其他豆製品;其他肉類。高蛋白質飲食會增加腎髒的負擔,如果身體不適,請與醫生和營養師取得聯係,以便對飲食作適當調整。
3、注意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應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特別是富含胡蘿卜素(如菠菜、芥藍、番薯、南瓜、胡蘿卜)、維生素C(如青椒、橘子、綠菜花、菠菜)、維生素E(如榛子、鬆子、開心果、大杏仁)及含鋅(如牡蠣、貝類、穀類)的食物。
4、少量多餐、定時進餐一次進食量過多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損傷脾胃,對病情不利;進食過少又會造成營養素攝入不足,營養更加匱乏。所以,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應少食多餐,一般以一日五、六餐為宜。
5、食物多樣化每一頓飯,盡量多吃幾種食物,要學會計劃一個包含五類食物的飲食。
6、應盡量少吃高脂肪的食物,少吃甜食。
艾滋病主要問題是預防感染,一旦感染則後果嚴重,因此應注意切斷3條主要傳播途徑,如性接觸傳播、經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減少發病。國際現有藥物:六大類30多種。核苷類反轉錄酶抑製劑(NRTIs)、非核苷類反轉錄酶抑製劑(NNRTIs)、蛋白酶抑製劑(PIs)、整合酶抑製劑(raltegravir)、融合酶抑製劑(FIs)及CCR5抑製劑(maravi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