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兒童患上便秘3年,原因竟是他的腸子比別人長一倍,學名上稱為“結腸冗長症”。
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4歲9個月大的小強(化名)竟然就經曆了病危和康複的人生大悲大喜。5月5日下午,他和媽媽走出廣西婦幼保健院的病房,出院回家了,小家夥臉上的笑容十分燦爛,因為他不再為便秘發愁了。
小強來自玉林,1歲的時候,他的肚子莫名鼓脹了起來,還被便秘給纏上了,有時10天才便便一次,幾乎每次都要用開塞露才能解決問題。3年來,小強每次便便不是用開塞露就是到當地醫院灌腸後才能排便,嚴重影響了他的正常生活。今年2月,小強腹脹疼痛,拉便困難,當地醫生建議進行手術治療。隨後,家人帶小強來到了南寧一家醫院就診,終於找到了病因——患的是結腸冗長症,須進行手術治療。但手術後出現感染,隨後他被轉到廣西婦幼保健院。
“當時小強住進我們醫院時,體重隻有10公斤,十分消瘦,重度營養不良,精神很差,肚子上有三個傷口,滲出膿液,肚子很脹,情況很糟糕。”廣西婦幼保健院重症醫學科主任莫武桂說,小強患的是先天性結腸冗長症,其腸子長得比別人長一倍,導致腹脹、便秘等症狀。小強並非個案,廣西婦幼保健院每年收治冗腸症患兒有50-60人。
經過在廣西婦幼保健院治療,小強進食和排泄都逐漸恢複正常,於5月5日出院,於是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延伸閱讀:結腸冗長症有哪些症狀?
結腸由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以及直腸六部分組成,升結腸、降結腸和直腸下部為腹膜的間位或外位器官,相對固定,不能冗長。盲腸和橫結腸冗長,可因活動性過大引起腹痛、腹脹等消化係統症狀。乙狀結腸為糞便貯存器官,乙狀結腸冗長可致慢性便秘。20世紀50~70年代,前蘇聯醫學雜誌經常刊載有關該症的文章。
一部分病例與先天性巨結腸相似,一部分為續發性慢性便秘。
根據Lyonyushkin的資料中,60%乙狀結腸冗長症病兒,便秘出現於1歲以內的母乳喂養轉向人工喂養或添加輔食階段;40%病兒便秘出現於3~6歲,由於腸內容物蓄積、脹滿,以及腸袢的彎曲或部分扭轉、腸係膜有粘連或瘢痕,而產生腹痛。有時腹痛伴嘔吐。該作者動態觀察3~14歲病兒,將結腸冗長症的臨床表現分為代償、亞代償及失代償3期。
1.代償期:特點是偶有腸功能失調,X線檢查發現乙狀結腸冗長,實際為健康小兒。有的主訴為偶爾下腹痛。有的腹痛伴嘔吐、腹脹。有的疑是闌尾炎而手術,術後腹痛不緩解。該期病兒發育與同齡兒相符。無任何體征。
2.亞代償期:主要症狀是間斷性便秘,即偶爾2~3天排1次便。很多家長確認是2歲以後出現症狀。可能與食物中的水果及蔬菜分量有關,冬季和開春時便秘頻發,夏秋兩季便秘緩解。該期病兒特點為常有腹痛及腹脹。常有糞便沿結腸蓄積體征,因此家長常用緩瀉劑。
3.失代償期:該期特點是腸功能失調更明顯。便秘長達5天以上,一些病兒已不能自發排便,隻有灌腸後才能排便。有時下腹部增大(脹氣)。
上述症狀有些與先天性巨結腸相似,但其程度完全不同:乙狀結腸冗長症的臨床表現較緩和,發病較晚,常有便秘與自發排便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