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腹瀉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消化道綜合症。一九八二年全國小兒腹瀉協作組通過分類,將小兒腹瀉分為感染和非感染。除已知名稱如杆菌痢疾、霍亂、鼠傷寒等固定名稱外,感染性腹瀉還包括大腸杆菌、空腸彎曲菌、輪狀病毒、星狀病毒、柯薩奇病毒等細菌,以及真菌等引起的感染,都被診斷為小兒腸炎。
一般來說,寶寶會有不同的排便形狀,比如遺傳、個性、體質和飲食內容等,臨床上,寶寶出生6個月內,每天排便的時間是6到7次,而6-12個月的寶寶每天排便大約2~3次,都是在正常範圍內。
合並嬰幼兒腹瀉的症狀包括發燒、脫水和腹痛,除了會造成照顧不便外,局部的刺激也會使寶寶會陰部發紅、糜爛。據統計,滿6個月的寶寶中,大約一半的寶寶曾經發生過至少一次腹瀉;而在寶寶滿一歲時,幾乎每個寶寶都有過腹瀉的經曆,有的寶寶甚至有過高達3~4次的腹痛。
嚴重急性腹瀉的患兒,醫生會根據寶寶脫水情況給予口服或靜脈點滴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另外,家長切記,在孩子急性腹瀉期間千萬不要給孩子服用止瀉藥,有可能會將一些未被吸收的物質囤積在肚子裏不能排出,使小病人的肚子變得更鼓脹,讓小病人更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