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年的一碗“湯”才是女人的最愛

作者:小幺女  時間:2016-08-22 10:01:14  來源: 大眾養生網

源自《金匱要略》的溫經湯,具有溫經散寒,養血祛瘀之功效,被稱為千古調經第一方。對於很多婦科疾病,尤其像月經不調、不孕症等,都有良效。今天,就一起來看看溫經湯的那些功效,同時也學習下溫經湯的藥理作用,看看它是如何保衛女性健康的!

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曆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髒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經候不勻,冷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衝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或有憂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神,久則羸瘦,脈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裏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幹燥,何也?

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幹燥,故知之,當溫經湯主之。

溫經湯方

桂枝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人參10克,芍藥10克,丹皮10克,生薑10克,半夏21克,吳茱萸15克,麥冬30克,甘草10克,阿膠10克。

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溫經湯證之病理,為血運不暢,血虛不足,血瘀於內。血運不暢、血瘀於內,故可見少腹拘急冷痛,淋瀝下血,數十日不止,色暗或有血塊;血虛不足,故可見午後低熱,手足心煩熱;午後胃腸功能增強,機體奮起自救,血運加速,故可見低熱,手足心煩熱。

溫經湯之藥理

本方仍為桂枝湯加味,桂枝不足則助之以當歸、川芎、人參;芍藥不足則助之以丹皮;生薑不足則助之以半夏、吳茱萸;大棗不足則助之以麥冬;甘草不足則助之以阿膠。

該方能活血運補血液、活水運補津液,是以能治血虛血瘀、血燥津枯,又兼有胃腸虛寒等證。

近代有學者認為,本方能參與調節神經及內分泌係統、子宮血液循環及子宮機能等多個環節,既能治月水過多,又治至期不來,具有雙向調整作用,故多用來治療更年期功能性子宮出血。

藥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促進性腺激素對催乳素的敏感性,促進性成熟,促進排卵,提高機體機能,改善子宮血液循環,調整內分泌等功能。是以有學者認為,本方為“子宮發育促進劑”“子宮機能衰弱振奮劑”,故又常加鹿角膠治療少女閉經、經少。

曹穎甫先生雲:此為調經之總方。凡久不受胎,經來先期後期,或經行腹痛,或見紫黑,或淡如黃濁之水,施治無不愈者。嚐治十年不孕之婦,服此得子者六七家,此其成效也。近代名醫陳伯濤雲:此證當是年屬七七,適逢更年期月經不調,乃至崩漏下血。古人泛指腰帶以下婦科疾患為帶下病,非近世所謂赤白帶下之意。溫經湯治衝任虛損,虛中夾實之月事不調,所以溫養氣血,調攝衝任,治病求本,頗有卓效。

名醫醫案選錄

陳某,28歲。患痛經多年,經期先後無定,色暗有塊,又兼久有胃病。切其脈弦細而澀,其麵色甚為憔悴,又瘦又黃,食欲減少。乃就平日習用之溫經湯作三劑試之。越三日,適經水來而腹不痛,婦甚為異,又延予治,得與原方改黨參為紅參服三劑,而胃病亦不發。予仍以原方囑每月經來時服一劑。年終來信鳴謝,並告已生一男矣。(《湖北中醫醫案選集》)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