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大多數痙攣性斜頸病人病因不明,少部分病人有家族史。痙攣性斜頸的發病機製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基底核、丘腦、前庭神經等部位的功能障礙有關。
臨床表現
痙攣性斜頸有多種臨床症狀,基本的症狀可以分為四型:旋轉型、側攣型、後仰型、前屈型。有的病人臨床症狀是多種類型的混合表現。病人常常伴有頸部、肩部疼痛,部分病人有情緒低落甚至抑鬱症狀。一般而言症狀在運動或情緒激動、焦慮時加重,安靜時減輕,睡眠中消失。
檢查
一般需要行頭頸部磁共振MRI、CT檢查,排除其它疾病。肌電圖有助於判明痙攣的肌肉。
(一)按摩手法
1、主要為指揉法及彈撥法:仰臥位,一手固定頭部,另一手的拇指與食指、中指指腹按揉腫塊和攣縮部位,手法由輕而重。
2、擦理法:擦理患側麵部,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麵部畸形。
3、頸部功能訓練:另一人雙手分別夾捧於頭部兩側,以頸椎為縱軸,將麵部緩緩旋轉向患側。其後一手托頸部,另一手托住下頜,將頭部向健側肩部側扳,使健側耳廓與麵頰盡量接觸健側肩膀,逐漸拉長患側胸鎖乳突肌。
嬰兒斜頸按摩方法
斜頸的病因尚未完全肯定,一般認為多因胎兒在子宮內位置不良,使一側胸鎖乳突肌受壓而血液循環受阻,引起該肌缺血性肌纖維變性;或因分娩時胎位不正,胎兒胸鎖乳突肌受產道或產鉗擠壓致傷出血,血腫機化形成攣縮,而導致斜頸發生。
中醫學則認為氣血逆亂,經脈不通,氣滯血瘀是斜頸的發病機製。
患有斜頸的患兒,初期一側胸鎖乳突肌有硬塊,約半年後自行消退(有的不退),但以後患側的胸鎖乳突肌逐漸攣縮緊張,突出如條索狀,頭部向一側偏斜、前傾、顏麵發育因此而受到影響,導致萎縮而與健側不對稱。
按摩對治療小兒斜頸有較好的療效,它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促使腫物消散,改善和恢複頸部活動功能。
取坐位,一手扶患兒患側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兒頭頂,使患兒頭部漸漸向健側傾斜,逐漸拉長患側胸鎖乳突肌,重複8次。
取仰臥位,用示(食)指、中指、環指三指推揉患側胸鎖乳突肌約3分鍾。
取仰臥位,用拇指、示(食)指、中指拿患側胸鎖乳突肌3分鍾。
取仰臥位,用拇指指腹端依次按揉印堂、太陽、地倉穴各半分鍾;再用拇指指端點按肩井、曲池、手三裏、外關、合穀穴各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