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氣多雨高溫潮濕則是以濕為主,外濕與季節氣候環境有關,如陰雨連綿,或久居霧露潮濕之地,或涉水淋雨,水上作業等均易感受濕邪。所以我國傳統醫學中多認為外濕常引起肌表經絡之病,而內濕易引起髒腑之病。因此酷夏時節如果保養不好易患濕病。由於濕邪性質的特異性,在疾病的傳變過程中,表現出起病緩、傳變慢、病程長、難速愈的明顯特征,如濕疹、濕痹(著痹)等,亦因其濕而不易速愈。
我國傳統醫學中的濕邪特點
1、濕邪為陰邪,容易傷陽氣,阻礙氣的運動,導致脾胃運化不良,而出現腹部脹滿,食欲不振等。
2、濕邪重濁,感受濕邪會出現頭重如裹,身體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舉的表現或穢濁不清的白帶、白濁、濕疹、瘡瘍流水等症狀。
3、濕邪粘滯,感受濕邪的人,常起病緩慢,病後纏綿不易治愈,病程較長。
夏季日常生活防濕邪
調節室內好氣候:居室內的氣候包括溫度、濕度、日照和通風等。適宜的室內氣候是保障健康起居的重要環節。以調節溫度為主,室內溫度以25℃~28℃,室內外溫差不超過10℃為宜,可利用空調機的除濕功能,將室內相對濕度調到40%~60%,這樣的居室環境,人體會感到非常舒適,精神狀態良好,思維清晰,工作或學習的效率更高。
濕證形成的常見原因
抽煙喝酒的人容易有濕;嗜好生冷飲食,就是說喜歡吃涼的,喜歡吹空調,啤酒冰鎮還不行,還要加冰塊的主;嗜好過分油膩,就是吃飯離不開大魚大肉的人;濫補,就是特別喜歡補的人,也不管是不是該補,成天西、西洋參、冬蟲夏草、黃芪、阿膠什麼的吃個不停;遺傳體質,天生就這樣的體質,這樣的還最難調理,我曾經治療過姐弟二人,什麼化濕利濕,雷打不動的,後來見了老爺子,恍然大悟,一樣的舌苔厚膩,體內濕大,原來是天生的;環境因素,比如一個地區,一段時間內每天陰天下雨,估計很多人就該生濕了呢。
濕證易誤診為虛證
濕證易誤診為虛證原因有三:
一、 口幹、乏力為常見症狀
濕證的表現有時候特別想虛證,比如常見的口幹、乏力。其實古代醫典早就記載了濕證容易有這樣的表現,《金匱·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三》“腹滿,口舌幹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五苓散證和豬苓湯證也都有口幹或口渴的表現 。至於乏力,古人多以身重來描述,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三》篇中記載“水在脾,少氣身重”。張景嶽在《張氏醫通·雜門·身重》中強調說:“身重多屬於濕。”
二、濕證可見多種脈象
比如細脈,很多人會認為是虛的表現,其實呢,也常常是濕的脈象,李時珍的《瀕湖脈學》記載“細脈縈縈血氣衰,諸虛勞損七情乖;若非濕氣侵腰腎,即是傷經汗泄來”。不僅細脈,其它脈象也可見於濕證,如伏脈,《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三》“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快,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脈沉者,有留飲” 。
濕證日久,甚至還可以見到虛脈,“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王氏曾撰文探討並認為“濕為有形的陰邪,容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影響髒腑功能的正常發揮,因而,濕邪為病,必然要表現出性質屬陰的脈象,如濡脈、細脈、緩脈等。這是由於濕邪阻遏陽氣的推動功能,使氣血運行緩慢,導致脈率遲緩。 《溫熱病篇》認為濕熱之證,脈無定體,或洪或緩,或伏或細,各隨證見。也有醫家認為與濕熱孰重有關。
其實,筆者認為,了解濕證可以出現類似虛證的細脈、緩脈、沉脈等等足矣,至於究竟此時主虛還是主濕,應當結合臨床上的其他表現綜合分析,於細微處見功夫。
三、濕邪阻遏氣機,可導致“陽證似陰”
濕邪容易阻遏氣機,導致陽氣不達,故“陽證似陰”,變證百出。就是說明明不是陽虛寒證,但看上去特別像,所以容易誤診,如《金匱·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三》“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停飲阻礙心陽,則背寒冷。陽氣不達四末,可致四逆,就是四肢發冷發涼;不達腹部,可以導致腹中發冷;不達陰部,男子可以陽痿,女子則宮寒不孕。其實,包括脈象中出現的類似虛證的細脈、沉脈、伏脈、虛脈等等,除病人本身正氣虛的因素以外,也是因為濕邪阻礙氣機,氣血運行不利使然。
夏季防濕的藥膳食療方
飲食上應注重清熱祛濕,健脾淡補,慎吃冷食。多吃冬瓜、黃瓜、豆類、小白菜、苦瓜、梨、蘋果、香蕉、獼猴桃、桃、西紅柿等。少吃油膩、易上火的食物。慎食太多瓜果冷飲,以免刺激腸胃,引起消化不良,尤其是胃寒或有輕度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尤其是經過炎夏的消耗,入秋後,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腸道抗病能力也減弱,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腹瀉。要主動補水,盡量少飲酒,因為酒能助濕。補水也可以花樣翻新的,比如早餐喝豆漿,午餐喝湯,晚餐喝粥,白天喝茶,睡前喝牛奶等。脾胃不好的人,可以自製涼茶或藥粥調養,裏麵可根據個人的口味喜好適量加入蓮子、枸杞子、麥冬、荷葉、絲瓜、大棗、山楂、砂仁等健脾利濕、益氣消食的中藥。
排骨冬瓜薏米湯
原料:排骨適量,鮮冬瓜500克,薏米50克,油、鹽適量。
做法:排骨洗淨切好;冬瓜連皮,切塊,薏米洗淨。一起放煲內,加清水適量煲湯,湯成加油鹽調味。喝湯,食肉、冬瓜、薏米。
白茯苓粥
原料:白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胡椒粉、鹽、少許。
做法:粳米淘淨。粳米茯苓粉放入鍋,加水適量,用武火燒沸,轉用文火燉至糜爛,再加鹽、胡椒粉,攪勻即成。每日2次,早晚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