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都知道魚腥草的功效,它可以消炎抗感染,在南方老百姓家最為常見。一些地區當地人們喜歡叫它為“折耳根”,是餐桌上最為常見的一道菜肴。
魚腥草起初被人們發現時隻是一種最為常見的野菜。後來被人們在機緣巧合下,有一個人吃魚腥草吃出人們千古流傳的故事,此人就是越王勾踐。
十九年間膽厭嚐,
盤饈野味當含香。
春風又長新芽甲,
好擷青青薦越王。
這是王十朋的一首《詠蕺》詩。傳說勾踐回國的第一年,越國碰上了罕見的荒年,百姓無糧可吃。為了和國人共渡難關,勾踐親自翻山越嶺尋找可以食用的野菜。在三次親口嚐野菜中毒後,勾踐終於發現了一種可以食用的野菜,並且這種野菜生長能力特別強,總是割了又長,生生不息。於是,越國上下竟然靠著這小小的野菜渡過了難關。在這個故事中,勾踐發奮圖強的一係列事跡,除了臥薪、嚐膽之外,還包括采蕺食蕺。詩中詠的蕺菜,就是中藥裏的魚腥草。
性味
《別錄》:味辛,微溫。
《履巉岩本草》:性涼,無毒。
《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
《綱目》:辛,微溫,有小毒。
《醫林纂要》:甘辛鹹。
歸經
《本草經疏》:入手太陰經。
《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治肺炎,肺膿瘍,熱痢,瘧疾,水腫,淋病,白帶,癰腫,痔瘡,脫肛,濕疹,禿瘡,疥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煎水熏洗或搗敷。
用藥忌宜虛寒症及陰性外瘍忌服。
《別錄》:多食令人氣喘。
孟詵:久食之,發虛弱,損陽氣,消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