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大全 >> 根莖類 >> 白蘞

白蘞

(別名:山地瓜、野紅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

簡介本品縱瓣呈長圓形或近紡錘形,長4~10cm,直徑1~2cm;切麵周邊常向內卷曲,中部有1凸起的棱線;外皮紅棕色或紅褐色,有縱皺紋、細橫紋及橫長皮孔,易層層脫落,脫落處呈淡紅棕色。斜片呈卵圓形,長2。5~5cm,寬2~3cm,切麵類白色或淺紅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周邊較厚,微翹起或略彎曲。體輕,質硬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氣微,味甘。

圖片點擊查看白蘞圖片

1

歸經

苦,微寒。 歸心、胃經。

2

孕婦能吃嗎

不能。孕期盡量不要進食。以免對胎兒正常發育帶來不良影響。

3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用於癰疽發背,疔瘡,瘰癘,水火燙傷。

4

適宜人群

1.治癰腫:一白蘞二分,藜蘆一分。為末,酒和如泥,貼上,日三。(《補缺肘後方》)
二白蘞、烏頭(炮)、黃芩各等分。搗末篩,和雞子白敷上。(《普濟方》白蘞散)
2、斂瘡:白蘞、白芨、絡石各半兩,取幹者。為細末,幹撒瘡上。(《雞峰普濟方》白蘞散)
3、治聤耳出膿血:白蘞、黃連(去須)、龍骨、赤石脂、烏賊魚骨(去甲)各一兩。上五味,搗羅為散。先以綿拭膿幹,用藥一錢匕,綿裹塞耳中。(《聖濟總錄》白蘞散)
4、治白癜風,遍身斑點瘙癢:白蘞三兩.天雄三兩(炮裂去皮臍),商陸一兩,黃芩二兩,幹薑二兩(炮裂、銼),躑躅花一兩(酒拌炒令幹)。上藥搗羅為細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聖惠方》白蘞散)
5、治凍耳成瘡,或癢或痛者:黃柏[5] 、白蘞各半兩。為末。先以湯洗瘡,後用香油調塗。(《仁齋直指方》白蘞散)
6、治瘰鬁生於頸腋,結腫寒熱:白蘞、甘草、玄參、木香、赤芍藥、川大黃各半兩。上藥搗細羅為散,以醋調為膏,貼於患上,幹即易之。(《聖惠方》白蘞散)
7、治皮膚中熱痱、瘰鬁:白蘞、黃連各二兩,生胡粉一兩。上搗篩,容脂調和敷之。(《劉涓子鬼遺方》白蘞膏)
8、治扭挫傷:見腫消二個,食鹽適量。搗爛外敷。(《全展選編·外科》)
9、治湯火灼爛:白蘞末敷之。(《備急方》)
10、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蘞三兩,阿膠二兩(炙令燥)。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二鏡匕,酒水共一盞,入生地黃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如無地黃汁。入生地黃一分同煎亦得。

5

禁忌人群

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癰疽已潰者均不宜服。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也不宜服用。

6

經期能吃嗎

不能,經期禁用。月經期間女性身體較虛弱,建議應該慎重。

7

副作用

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8

怎麼保存

曬幹後置於幹燥處。

相關詞條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