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低燒可能是生理性因素所致,也可能與感染性疾病、免疫接種反應等原因有關,需結合具體原因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家長應及時觀察寶寶狀態,必要時就醫治療。
1.生理性因素
若寶寶處於悶熱環境、穿蓋過多或劇烈哭鬧後,可能出現短暫體溫升高至37.3-38℃。這種情況可通過減少衣物、調節室溫至24-26℃、補充水分等方式緩解,一般無需用藥。體溫多在1-2小時內恢複正常。
2.感染性疾病
病毒或細菌感染是病理性低燒的常見原因,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除低熱外,可能伴隨咳嗽、流涕、排尿哭鬧等症狀。明確細菌感染時需遵醫囑使用頭孢克肟顆粒、阿莫西林顆粒等抗生素;病毒感染通常對症處理,如口服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等中成藥輔助退熱。
3.免疫接種反應
部分寶寶接種疫苗後1-2天內可能出現低熱,體溫多在38℃以下。建議多飲水、保持皮膚清潔,通常24-48小時可自行消退。若體溫超過38.5℃或持續不退,可遵醫囑服用布洛芬混懸滴劑等退熱藥。
日常需注意監測體溫變化,每2-4小時複測一次。低燒期間優先選擇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拭頸部、腋窩等部位。若寶寶出現嗜睡、拒食、持續發熱超過72小時或體溫升至38.5℃以上,應立即前往兒科就診。避免擅自使用退熱貼、酒精擦浴等不當處理方式,用藥需嚴格遵循藥品說明書和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