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上麵痛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如運動過度引起的肌肉勞損,也可能與股四頭肌肌腱炎、滑囊炎、骨關節炎或外傷等病理性原因有關。需結合具體表現及病史綜合判斷病因。
1、生理性原因
長時間跑步、跳躍或下蹲等動作可能導致膝蓋上方肌肉或韌帶過度牽拉,引發局部乳酸堆積或輕微勞損,表現為酸痛、活動受限。通常充分休息、熱敷後可緩解,一般無需特殊治療。
2、股四頭肌肌腱炎
股四頭肌肌腱在髕骨上緣附著點發生炎症,常見於運動愛好者或體力勞動者。表現為膝蓋上方壓痛、上下樓梯疼痛加劇,屈伸膝關節時可能伴隨彈響。急性期需製動,可遵醫囑使用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洛索洛芬鈉片等藥物緩解症狀。
3、髕上滑囊炎
髕骨上方的滑囊因摩擦、感染或外傷出現炎症,典型症狀為膝蓋上方腫脹、皮溫升高,按壓有波動感。細菌感染時可能出現發熱,需使用頭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膠囊等抗生素治療,化膿性感染需穿刺引流。
4、骨關節炎
中老年患者因關節軟骨退化,可能出現膝蓋上方骨質增生,表現為晨僵、活動後疼痛,受涼後症狀加重。可遵醫囑使用美洛昔康片、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等藥物,配合超聲波等物理治療延緩病情進展。
5、外傷因素
直接撞擊或跌倒可能導致膝蓋上方軟組織挫傷、髕骨骨折或股骨遠端骨折。外傷後立即出現劇烈疼痛、淤血、活動障礙,需通過X線或CT檢查明確損傷程度。輕微挫傷可冷敷處理,骨折需石膏固定或手術複位。
若疼痛持續超過72小時或伴隨關節畸形、高熱等症狀,建議及時就診骨科。日常應避免長時間保持蹲姿,運動前做好熱身,超重者需減輕膝關節負荷。治療期間需嚴格遵醫囑進行康複訓練,不可自行調整藥物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