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作為傳統中醫療法,通常具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活血化瘀、防病保健、緩解疼痛等功效和作用。其通過燃燒艾絨產生的熱力和藥效刺激穴位,調整人體氣血運行,達到治療和保健效果。
1、溫經散寒
艾灸的熱力可滲透皮膚深層,促進局部氣血運行,驅散體內寒邪。中醫認為寒邪易導致氣血凝滯、經絡不通,艾灸能溫煦經脈,改善因寒濕引起的關節冷痛、月經不調等症狀,尤其適用於虛寒體質人群。
2、扶陽固脫
艾灸可激發人體陽氣,對於陽氣虛脫、久病體虛等情況具有輔助調理作用。例如在突發暈厥或大汗淋漓導致陽氣外越時,艾灸關元、神闕等穴位能回陽救逆,幫助恢複體內陰陽平衡。
3、活血化瘀
艾灸的熱效應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吸收。中醫理論認為其通過溫通作用化解局部氣滯血瘀,常用於跌打損傷後腫脹、痛經血塊等瘀血阻滯病症的輔助治療。
4、防病保健
日常規律艾灸足三裏、氣海等保健穴位,可增強體質,調節免疫功能。艾草本身具有芳香化濁的特性,燃燒產生的揮發成分對部分病原微生物有抑製作用,有助於提升機體抗病能力。
5、緩解疼痛
艾灸通過溫熱刺激可降低疼痛敏感度,同時促進內源性鎮痛物質釋放。對於寒凝血瘀型頭痛、胃脘冷痛、慢性腰痛等病症,艾灸能改善局部循環,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
進行艾灸時應選擇正規醫療機構,由專業人員操作以避免燙傷。陰虛火旺、皮膚破損或感染者不宜艾灸。施灸後需注意保暖,適量飲用溫水促進代謝。若出現頭暈、惡心等不適反應,應立即停止並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