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頭長疙瘩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與毛囊炎、乳腺增生、過敏反應、乳頭濕疹等疾病原因有關,建議及時就醫明確具體誘因。日常需注意保持乳頭部位的清潔和幹燥,避免頻繁搔抓或摩擦刺激。
1、生理性原因
乳頭部位的皮脂腺導管開口處可能存在生理性凸起,稱為蒙氏結節或皮脂腺異位症,表現為乳頭表麵出現小疙瘩。這種情況屬於正常生理結構,通常無疼痛、瘙癢等不適症狀,一般無需特殊處理。日常注意保持局部清潔即可,避免用手擠壓或抓撓。
2、毛囊炎
乳頭周圍毛囊被細菌感染可能引發炎症,導致局部出現紅色丘疹或膿皰,常伴有紅腫、疼痛。此時可遵醫囑使用紅黴素軟膏、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平時需避免穿過緊的內衣,減少對乳頭的摩擦刺激。
3、乳腺增生
體內激素水平異常可能誘發乳腺增生,導致乳腺導管擴張或形成囊性結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乳頭部位凸起或觸痛。通常可遵醫囑使用乳癖消片、逍遙丸、小金丸等藥物進行調理。建議定期複查乳腺超聲,監測病情變化。
4、過敏反應
乳頭接觸劣質護膚品、化纖衣物等過敏原後可能出現過敏性皮炎,表現為局部丘疹、紅斑、瘙癢。此時需立即脫離過敏原,並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氯雷他定片、鹽酸西替利嗪片、爐甘石洗劑等藥物緩解症狀。日常應選擇純棉透氣的內衣,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
5、乳頭濕疹
長期處於潮濕環境或內分泌紊亂可能導致乳頭濕疹,表現為乳頭及周圍皮膚出現密集小丘疹、滲出、脫屑。此時可遵醫囑使用丁酸氫化可的鬆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硼酸洗液等藥物進行抗炎、收斂治療。避免用熱水燙洗患處,以免加重症狀。
若乳頭疙瘩持續不消退或伴有乳頭溢液、皮膚破潰、乳房腫塊等症狀,需及時到乳腺外科就診,通過乳腺超聲、皮膚鏡等檢查明確診斷。日常應避免自行擠壓或挑破疙瘩,以免繼發感染。哺乳期女性需注意哺乳衛生,防止乳汁淤積引發乳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