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病因、受累關節、症狀特點、關節損傷及伴隨症狀等方麵。前者通常與感染相關,後者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
1、病因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多與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感染後引發免疫反應導致關節炎症。類風濕關節炎則是自身免疫係統異常,錯誤攻擊關節滑膜組織,屬於慢性炎症性疾病。
2、受累關節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常累及膝、踝等大關節,呈遊走性疼痛。類風濕關節炎多侵犯手指、腕部等小關節,表現為對稱性腫脹和晨僵,可能逐漸累及全身多個關節。
3、症狀特點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但不會造成永久性關節破壞,症狀緩解後通常無後遺症。類風濕關節炎的關節腫脹更持久,可能伴隨低熱、乏力等全身症狀,並逐漸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
4、關節損傷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急性炎症,及時治療後關節結構多能完全恢複。類風濕關節炎會持續損傷軟骨和骨質,典型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骨質侵蝕,晚期可能出現"天鵝頸""紐扣花"等特征性畸形。
5、伴隨症狀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可能並發心髒炎、舞蹈病等鏈球菌感染後遺症。類風濕關節炎常伴隨類風濕結節、間質性肺病等關節外表現,部分患者會出現貧血、鞏膜炎等並發症。
若出現關節疼痛、腫脹等症狀,建議盡早就診風濕免疫科。醫生會通過抗鏈O、類風濕因子、抗CCP抗體及影像學檢查進行鑒別診斷。確診後需遵醫囑規範治療,兩類疾病在用藥方案和預後管理上存在顯著差異,避免自行用藥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