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期間出現血塊可能是生理性原因,也可能與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疾病原因有關。若伴隨經量過多、腹痛等症狀,建議及時就醫明確病因。
1、生理性原因
月經期子宮內膜脫落時,會與血液混合形成碎片狀物質,當經血排出速度較快或經量較多時,血液可能在宮腔或陰道內短暫滯留,導致部分凝血形成暗紅色血塊。這種情況通常無其他不適症狀,無需特殊處理。
2、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可能改變宮腔形態,影響子宮收縮功能,導致經血排出不暢。當經血在宮腔內積聚時間較長時,可出現較多血塊,並伴有月經周期縮短、經期延長等症狀。一般可通過超聲檢查明確診斷,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氨甲環酸片、布洛芬緩釋膠囊等藥物控製症狀或進行手術治療。
3、子宮內膜異位症
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會引起局部炎症反應,導致前列腺素分泌增加,可能幹擾正常凝血功能,使經血中混入較多血塊。這類患者常伴有嚴重痛經、性交疼痛等症狀,可通過腹腔鏡檢查確診。治療時可遵醫囑使用地諾孕素片、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等藥物緩解症狀。
若長期存在月經血塊且伴隨頭暈乏力等貧血症狀,或血塊體積較大(超過拇指大小),建議前往醫院進行婦科檢查及凝血功能檢測。日常生活中需注意經期保暖,避免劇烈運動,保持外陰清潔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