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療是一種介於內科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之間的微創治療方法,主要通過人體自然腔道或微小創口,在影像設備引導下將導管、導絲等器械送達病變部位進行診斷或治療。其特點主要體現在微創性、精準性、適應症廣泛性、並發症少以及恢複快等方麵。
1、微創性
介入治療通常僅需在皮膚表麵切開2-3毫米的微小切口,或直接通過口腔、血管等自然腔道進入體內,避免了傳統開放手術的大切口。這種操作方式顯著減少了對正常組織的損傷,術後僅需局部壓迫止血即可。
2、精準性
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超聲檢查、CT等醫學影像設備實時引導下,醫生能夠清晰觀察導管在體內的行進路徑,準確將治療器械送至肝髒腫瘤、冠狀動脈狹窄等病灶區域,實現毫米級精度的靶向治療。
3、適應症廣泛
該技術可應用於心腦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腫瘤疾病如肝癌栓塞治療,以及外周血管疾病如下肢動脈球囊成形等。還可用於子宮肌瘤栓塞、椎體成形等非血管性疾病的治療。
4、並發症少
由於創傷小且不破壞機體結構完整性,介入治療術後發生感染、出血等並發症的概率較傳統手術降低60%-70%。但對於凝血功能異常等特殊人群仍需警惕血管穿刺術相關風險。
5、恢複快
大部分介入手術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術後6小時即可恢複自主活動,平均住院時間較傳統手術縮短3-5天。例如冠狀動脈支架術後患者通常次日即可出院。
介入治療需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在心血管介入科、放射介入科等專業醫師指導下選擇合適方案。雖然具有諸多優勢,但存在輻射暴露、對比劑過敏等潛在風險,術前應完善相關評估並簽署知情同意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