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掉了一小塊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與齲齒、牙釉質發育不全、牙周炎等疾病原因有關,建議及時就醫明確具體病因。
1.生理性原因
牙齒受到外力撞擊或咬合硬物時,可能因機械性損傷導致局部崩裂。例如啃咬螃蟹殼、堅果殼等硬質食物時,牙齒在反複應力作用下可能出現小範圍缺損。此類情況通常伴隨咬合不適,但無自發痛感。日常需避免用患牙咀嚼硬物,防止損傷加重。
2.齲齒
牙齒表麵細菌分解食物殘渣產酸,長期腐蝕牙體硬組織形成齲洞。當齲壞進展至牙本質深層時,牙齒結構變得脆弱易崩解,可能出現小塊脫落。典型症狀包括牙齒敏感、冷熱刺激痛。治療需清除腐質後,使用玻璃離子水門汀、複合樹脂等材料充填修複,中重度齲壞還需配合氫氧化鈣墊底保護牙髓。
3.牙釉質發育不全
胚胎期或兒童期因營養不良、全身疾病等因素導致釉質礦化不良,牙齒表麵存在薄弱區域。這類牙齒抗壓強度較低,日常咀嚼即可造成釉質剝脫。患者常伴有牙齒表麵粗糙、色澤異常。臨床處理多采用滲透樹脂修複技術封閉微孔結構,同時配合酪蛋白磷酸肽鈣磷複合體促進再礦化。
4.牙周炎
長期牙周炎症導致牙槽骨吸收、牙齦萎縮,牙齒失去足夠支撐。隨著牙根暴露和牙體組織脆性增加,可能出現邊緣脊或牙尖部位的斷裂。典型症狀包括牙齦出血、牙齒鬆動。基礎治療包括齦上潔治和齦下刮治,必要時需進行牙周翻瓣術聯合骨增量手術,並輔以鹽酸米諾環素軟膏等局部用藥。
若排除外傷因素後牙齒持續缺損,建議及時到口腔科進行數字化曲麵斷層片檢查。日常生活中應保持早晚巴氏刷牙法清潔,使用含氟牙膏增強牙體抗齲能力,每半年接受專業潔牙和口腔檢查,早發現早幹預可有效防止牙齒進一步損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