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扭傷後可通過休息製動、冷敷處理、加壓包紮、抬高患肢以及藥物治療等方式促進恢複。若疼痛劇烈或腫脹持續加重,建議及時就醫排除骨折等嚴重損傷。
1、休息製動
立即停止行走或運動,避免患肢繼續負重。使用支具或彈性繃帶固定踝關節,防止二次損傷,急性期需保持患肢完全製動至少24-48小時。
2、冷敷處理
扭傷後48小時內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腫脹部位,每次15-20分鍾,間隔2小時重複一次。低溫可收縮血管減少組織滲血,緩解疼痛和腫脹,注意避免凍傷皮膚。
3、加壓包紮
使用彈性繃帶從足背向小腿方向螺旋纏繞,施加均勻壓力。包紮鬆緊度以不影響遠端血液循環為宜,能有效限製關節活動並減輕軟組織水腫,通常需維持24-72小時。
4、抬高患肢
將受傷踝關節墊高至心髒水平以上,睡眠時用枕頭抬高患肢20-30厘米。通過重力作用促進靜脈回流,可減輕局部充血狀態,建議每天抬高患肢累計4-6小時。
5、藥物治療
疼痛明顯時可遵醫囑使用布洛芬緩釋膠囊、雙氯芬酸鈉凝膠等非甾體抗炎藥,急性期過後可局部使用活血止痛膏、跌打鎮痛膏等中成藥貼劑。若出現韌帶撕裂需考慮關節鏡手術治療。
扭傷後24小時內避免熱敷或揉搓患處,以免加重腫脹。建議在疼痛緩解後逐步進行踝關節背伸、蹠屈等康複訓練,恢複關節活動度。若48小時後腫脹未消退或出現皮下瘀斑擴散,應及時進行X線或MRI檢查,排除骨折及韌帶完全斷裂等情況。治療期間需合理使用拐杖分擔患肢負重,遵醫囑規範用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