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感冒進行艾灸治療時,通常可選擇大椎穴、風門穴、肺俞穴、合穀穴及足三裏等穴位,通過刺激穴位達到溫經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艾灸需由專業醫師操作,避免自行操作不當引起燙傷。
1、大椎穴
該穴位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是督脈與手足三陽經的交會穴。艾灸大椎穴能振奮陽氣、驅散體表寒邪,有助於緩解惡寒、發熱、頸項僵痛等風寒感冒症狀,常采用溫和灸法持續10-15分鍾。
2、風門穴
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屬足太陽膀胱經。艾灸此穴可祛風解表,改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施灸時以局部皮膚微微發紅為度,每次灸治時間控製在8-10分鍾為宜。
3、肺俞穴
處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位置,是肺髒精氣輸注之處。艾灸肺俞穴能宣通肺氣,增強衛外功能,對風寒束肺引起的咳嗽、咯白痰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建議采用回旋灸法操作5-7分鍾。
4、合穀穴
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橈側中點處。作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艾灸合穀穴可解表發汗,對頭痛、全身酸痛等表證有效,施灸時注意避開皮膚破損處,單側穴位每次灸5分鍾。
5、足三裏
在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處。艾灸此穴能健脾益胃、扶助正氣,通過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感冒恢複,可采用隔薑灸法,每次灸3-5壯,注意薑片厚度控製在2-3毫米。
進行艾灸治療時應注意室內保暖,施灸後避免立即吹風或接觸冷水。陰虛體質、皮膚破潰及高熱患者不宜艾灸,孕婦需謹慎選擇穴位。若感冒症狀持續加重或出現黃痰、咽痛等化熱表現,應及時停止艾灸並就醫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