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前囟門是位於頭頂前部的菱形柔軟區域,由顱骨骨縫未完全閉合形成。它作為嬰兒顱骨發育的重要標誌,具有緩衝顱內壓力、適應頭部變形等生理功能。
1、結構和位置
前囟門由額骨和頂骨之間的骨縫構成,呈菱形,觸摸時有柔軟和輕微搏動感。出生時平均大小約1.5-2厘米(對邊中點連線距離),通常在12-18個月逐漸骨化閉合。其位置在頭顱正中線偏前,與後囟門形成對應。
2、生理功能
該結構為嬰兒大腦快速發育提供空間,分娩時允許顱骨輕度重疊以通過產道。日常可緩衝外力對顱腦的衝擊,通過觀察其張力變化可輔助判斷脫水、顱內壓增高等病理狀態。正常狀態下會隨呼吸、哭鬧出現輕微起伏。
3、閉合時間
多數嬰兒在12個月左右開始閉合,18個月時完全骨化。早產兒可能延遲至矯正月齡後閉合,維生素D缺乏、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疾病會導致閉合延遲。閉合過早需警惕狹顱症,閉合過晚需排除代謝性疾病。
日常需避免按壓或碰撞該區域,洗澡時可用溫水輕柔擦拭。若發現明顯隆起伴發熱、嘔吐,或嚴重凹陷伴尿少等症狀,應及時就診。定期兒保檢查可監測閉合進度,發現異常需完善影像學檢查明確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