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養生網

肌肉萎縮如何進行抗阻運動

徐信群 普內科 主任醫師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甲

肌肉萎縮患者進行抗阻運動時,需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訓練方式,常見方法包括器械訓練、彈力帶訓練、自重訓練、等長收縮訓練以及漸進負荷訓練等。建議在醫生或康複師指導下製定個性化方案。

1、器械訓練

可選擇啞鈴、杠鈴或固定器械進行抗阻鍛煉,初始重量以能完成8-12次/組為宜。例如坐姿推胸機可鍛煉胸大肌,腿舉器械能強化下肢肌群。訓練時需保持關節正確對位,避免代償性動作,每周建議進行2-3次,組間休息1-2分鍾。

2、彈力帶訓練

利用不同阻力的彈力帶進行多角度肌力訓練,如站姿彈力帶劃船可激活背部肌肉,仰臥彈力帶推舉能鍛煉上肢肌群。這種訓練方式阻力可調節,適合早期康複階段,建議每次選擇3-5個動作,每個動作完成2-3組,注意控製動作速度避免彈力帶突然回彈。

3、自重訓練

包括改良版俯臥撐(膝關節支撐)、靠牆靜蹲、仰臥臀橋等基礎動作。如坐姿抬腿訓練可針對性改善股四頭肌萎縮,每次保持抬腿姿勢10-15秒,重複8-12次。訓練時應關注肌肉發力感,避免屏氣呼吸。

4、等長收縮訓練

在關節不動的情況下進行肌肉靜態收縮,如推牆練習胸肌收縮,每次持續5-10秒後放鬆。這種訓練方式關節負荷小,適合存在關節活動受限的患者,每日可進行多次短時訓練。

5、漸進負荷訓練

遵循超負荷原則,當肌肉適應現有強度後,通過增加阻力(約5-10%)、延長持續時間或增加組數等方式逐步提升訓練難度。建議每2-4周評估調整訓練計劃,配合體成分分析監測肌肉量變化。

進行抗阻訓練時需注意訓練前後進行10-15分鍾的熱身與拉伸,單次訓練時長控製在30-45分鍾內。若出現肌肉震顫、異常疼痛或關節不適需立即停止。建議結合蛋白質補充(1.2-1.5g/kg/天)和物理治療,對於中重度萎縮患者,可配合神經肌肉電刺激等輔助手段提升訓練效果。

推薦文章

推薦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