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通常可以選擇曲池穴、血海穴、足三裏穴、三陰交穴以及風市穴等部位來緩解全身瘙癢症狀。但具體效果因人而異,建議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操作。
1、曲池穴
該穴位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凹陷處。艾灸曲池穴具有疏風清熱、調和氣血的作用,中醫認為其可通過調節氣血運行改善皮膚瘙癢。操作時需對準穴位,以局部溫熱感為宜,每次持續10-15分鍾。
2、血海穴
此穴位在膝蓋上方約三指寬的股內側肌隆起處。艾灸血海穴能夠活血化瘀、祛風止癢,適用於血虛或血熱引發的皮膚瘙癢。可采用回旋灸法,距離皮膚2-3厘米進行熏烤,注意避免灼傷。
3、足三裏穴
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處,是常用的保健穴位。艾灸足三裏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通過改善體質緩解全身性瘙癢。建議采用溫和灸,每日1次,連續3-5天觀察效果。
4、三陰交穴
內踝尖上四橫指脛骨後緣凹陷處。此穴可調節肝脾腎三經,對濕熱下注或陰虛風動引起的瘙癢有改善作用。艾灸時注意保持艾條穩定,皮膚出現紅暈即停止。
5、風市穴
位於大腿外側中線,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該穴位擅長祛風除濕,對風邪侵襲導致的皮膚瘙癢效果較好。可采用雀啄灸法,上下移動艾條保持適當溫度。
進行艾灸治療時需注意保持環境通風,選擇優質艾條防止煙霧刺激。施灸後避免立即接觸冷水,若出現皮膚紅腫、水皰等異常反應應及時停用。建議治療前先明確瘙癢病因,對於嚴重皮膚病、感染性疾病或過敏性疾病,需結合藥物治療等綜合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