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正確方法主要包括穴位選擇與定位、施灸手法與距離、施灸順序與時間控製,最佳時間通常建議在早晨或午後,並需結合個人體質和季節調整。具體操作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避免燙傷或操作不當。
1、穴位選擇與定位
艾灸前需根據具體症狀或保健需求選擇相應穴位,例如調理脾胃可選擇足三裏穴,緩解痛經可選中極穴。穴位定位需準確,可參考解剖標誌或使用手指同身寸法測量,必要時借助穴位圖輔助定位。
2、施灸手法與距離
施灸時艾條應距離皮膚3-5厘米,采用回旋灸、雀啄灸或溫和灸等手法。溫熱感以皮膚微紅、能耐受為度,每個穴位持續15-20分鍾,注意及時彈除艾灰防止掉落燙傷。
3、施灸順序與時間控製
傳統艾灸應遵循先上後下、先背後腹的原則,單次總時長不宜超過1小時。體質虛弱者需縮短至10-15分鍾/穴,結束後保持施灸部位保暖,避免立即接觸冷水。
最佳時間選擇需注意三方麵:從季節而言,三伏天進行可增強冬病夏治效果;每日時段以早晨陽氣升發時最佳,晚上超過9點不宜施灸以免影響睡眠;經期女性應避開月經量大的前三天,陰虛火旺者建議縮短單次艾灸時間至10分鍾以內。
進行艾灸前需清潔局部皮膚,飯後1小時內不宜施灸。施灸過程中出現頭暈、心慌等不適需立即停止。建議初次艾灸者在中醫師指導下操作,根據個體差異調整灸量和頻次,通常保健灸每周2-3次為宜,治療性艾灸需遵醫囑定期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