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具有傳染性,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傳播,但日常接觸如共餐、擁抱等一般不會傳染。傳播風險與病毒載量、接觸方式等因素有關。
1、血液傳播
乙肝病毒存在於感染者血液中,輸入被汙染的血液或血製品、共用注射器、使用未消毒的醫療器械等均可導致傳播。紋身、穿耳洞等侵入性操作也存在風險。
2、母嬰傳播
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婦可能在分娩過程中通過血液或體液將病毒傳給新生兒,宮內感染概率較低。新生兒出生後及時接種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斷。
3、性接觸傳播
無保護性行為可能通過接觸含有病毒的體液造成傳播,正確使用安全套可降低風險。
4、非傳播途徑
日常共同工作、用餐、握手、擁抱等接觸不會傳播,蚊蟲叮咬也不會造成感染。
建議高危人群及時接種乙肝疫苗並定期檢測抗體水平,發生可能暴露的情況應在24小時內接種免疫球蛋白。若存在持續乏力、黃疸等症狀或檢查發現肝功能異常,需到感染科進行乙肝兩對半、HBV-DNA等檢測。感染者應避免與他人共用剃須刀、牙刷等物品,規範進行抗病毒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