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炎可通過調整飲食、補液治療、藥物治療、對症治療以及及時就醫等方式緩解,患者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常見的緩解方法主要包括調整飲食結構、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控製感染及症狀管理等。
1、調整飲食
胃腸炎急性發作期應避免進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為主,如米湯、粥類。症狀緩解後可逐漸過渡至正常飲食,但仍需注意少量多餐,避免加重胃腸負擔。
2、補液治療
腹瀉、嘔吐可能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可飲用淡鹽水或口服補液鹽溶液補充水分。嚴重脫水時需靜脈輸注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複方氯化鈉注射液等維持體液平衡。
3、藥物治療
細菌感染引起的胃腸炎可遵醫囑使用諾氟沙星膠囊、鹽酸左氧氟沙星片、頭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腹瀉嚴重者可短期服用蒙脫石散止瀉,配合雙歧杆菌三聯活菌膠囊等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
4、對症治療
頻繁嘔吐者可使用甲氧氯普胺片緩解症狀,發熱超過38.5℃時可按說明書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片退熱。腹痛明顯時可局部熱敷,必要時短期服用消旋山莨菪堿片解痙止痛。
5、及時就醫
若出現持續高熱、劇烈腹痛、血便、意識模糊或脫水症狀(如尿量減少、皮膚彈性差),應立即前往醫院進行血常規、糞便培養等檢查,通過靜脈補液、抗感染等綜合治療控製病情。
胃腸炎患者治療期間需注意休息,避免自行服用止瀉藥掩蓋病情。兒童、孕婦及老年人出現症狀時更應盡早就醫,避免因脫水引發並發症。日常需注意飲食衛生,飯前便後洗手,不吃未煮熟的肉類和海鮮,有助於預防胃腸炎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