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肉作為食材在傳統飲食文化中有一定應用,其營養組成主要包括蛋白質、脂肪及礦物質元素。但需注意其並非藥物,不具備治療疾病的功效作用,且存在部分食用禁忌需謹慎。
1、補充蛋白質
狗肉含有動物性蛋白質,適量攝入可為人體提供必需氨基酸,但吸收利用率低於雞肉、魚肉等常見肉類。對於蛋白質缺乏人群,更建議選擇常規肉源。
2、提供能量
狗肉中脂肪含量較高,每100克約含20克脂肪,過量食用可能引起血脂異常。體力勞動者短期食用或有助於補充熱量消耗。
3、礦物質攝入
含有鐵、鋅等微量元素,但含量與普通紅肉相當,並無特殊優勢。缺鐵性貧血患者更適宜選擇豬肝、牛肉等補鐵食材。
禁忌方麵,濕熱體質人群食用可能誘發口舌生瘡等上火症狀;慢性腎病患群體需控製蛋白質攝入量,過量可能加重腎髒負擔;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注意其高脂肪特性可能影響血脂水平。從食品安全角度,未檢疫的狗肉存在寄生蟲感染風險,2011年廣西地區調查顯示約12%的私屠狗隻攜帶旋毛蟲幼蟲。
建議日常飲食優先選擇檢疫合格的常規肉類,特殊體質人群食用前應谘詢營養科醫師。烹飪時應確保中心溫度達75℃以上並持續10分鍾,以殺滅潛在病原體。若食用後出現惡心、皮疹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食用並及時就醫。
科普文章,僅供參考。如有不適,請及時線下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