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拉肚子可能與飲食不當、腸道感染、腸易激綜合征等原因有關,可通過調整飲食、藥物治療等方法改善,日常需注意飲食衛生。具體原因需經醫生診斷後明確。
一、原因
1.飲食不當
食用生冷、油膩或變質食物可能刺激腸道黏膜,導致蠕動加快,引發腹瀉。部分人群對乳糖、麩質等成分不耐受,也可能出現持續腹瀉。
2.腸道感染
細菌(如沙門氏菌)、病毒(如輪狀病毒)或寄生蟲感染會引起腸道炎症反應,表現為腹痛、水樣便,可能伴隨發熱、嘔吐。
3.腸易激綜合征
胃腸動力異常或內髒高敏感性可能導致反複腹瀉,常與精神緊張、焦慮等情緒相關,排便後腹痛可暫時緩解。
二、治療方法
1.調整飲食
腹瀉期間選擇米粥、麵條等低纖維食物,避免乳製品、辛辣食物。適量補充淡鹽水或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
2.藥物治療
細菌感染可遵醫囑使用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蒙脫石散可吸附腸道毒素;雙歧杆菌等益生菌有助於恢複菌群平衡。
3.對因處理
乳糖不耐受者需避免乳製品,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可通過認知行為療法改善症狀,嚴重時使用洛呱丁胺減緩腸蠕動。
三、注意事項
1.觀察大便性狀,若出現血便、黏液便或持續三天未緩解,需立即就診。
2.避免自行服用止瀉藥掩蓋病情,發熱超過38.5℃時及時就醫。
3.長期腹瀉者需進行腸鏡、糞便培養等檢查,排除炎症性腸病等器質性疾病。日常注意餐具消毒,處理食材前充分洗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