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瘡的處理方法通常包括日常護理、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選擇合適方案。若出現皮膚破潰、感染等情況,應及時就醫評估。
1.日常護理
褥瘡早期表現為局部皮膚發紅,需立即解除受壓,保持皮膚幹燥清潔。可使用氣墊床或軟枕減少壓力,每隔1-2小時翻身一次,避免同一部位持續受壓。清潔創麵時可用生理鹽水衝洗,避免使用刺激性消毒劑。
2.藥物治療
若皮膚出現破損或感染,可遵醫囑外用紅黴素軟膏、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等藥物預防感染並促進愈合。若伴隨明顯疼痛,可口服布洛芬片、對乙酰氨基酚片等止痛藥物。合並細菌感染時需根據藥敏結果使用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片等抗生素。
3.物理治療
對於淺表性褥瘡,可采用紫外線照射、紅外線治療等物理療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創麵修複。部分醫療機構可能使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輔助清除壞死組織。
4.手術治療
深部褥瘡若累及肌肉或骨骼,需外科清創術去除壞死組織,必要時行皮瓣移植修複缺損。術後需嚴格換藥並監測傷口愈合情況。
營養不良患者需補充蛋白質、維生素C等營養素,必要時通過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改善全身狀態。長期臥床者需定期進行康複訓練,維持關節活動度。
褥瘡治療需結合個體情況製定方案,日常預防尤為重要。家屬應協助患者定時變換體位,使用減壓器具,並每日檢查易受壓部位。若發現皮膚顏色改變、溫度異常或滲出液增多,應立即聯係醫護人員處理,避免自行使用偏方或刺激性藥液塗抹創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