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一般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分為開放性骨折與閉合性骨折、穩定性骨折與不穩定性骨折、病理性骨折與創傷性骨折等類型。臨床常見的分類方式包括以下五種:
1、根據骨折處皮膚是否完整分類
開放性骨折是指骨折端穿透皮膚或黏膜,與外界相通,可能伴隨感染風險。閉合性骨折的皮膚或黏膜完整,骨折端未暴露,通常局部腫脹但無開放性傷口。
2、根據骨折線的形態分類
橫行骨折的骨折線與骨幹縱軸接近垂直,常見於直接暴力作用。斜行骨折的骨折線呈傾斜走向,螺旋形骨折多由扭轉暴力引起。粉碎性骨折則表現為骨碎裂成三塊以上,常見於高能量損傷。
3、根據骨折的穩定程度分類
穩定性骨折如青枝骨折或嵌插骨折,斷端不易移位,可通過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療恢複。不穩定性骨折如斜行或粉碎性骨折,斷端易發生再移位,常需手術複位內固定。
4、根據骨折發生的原因分類
創傷性骨折由外力直接或間接作用導致,如跌倒、撞擊等。病理性骨折因骨骼本身存在腫瘤、感染或骨質疏鬆等病變,輕微外力即可引發骨質斷裂。
5、根據骨折發生的部位分類
骨幹骨折多發生於長骨中段,幹骺端骨折常見於骨端鬆質骨區域,關節內骨折可能累及關節麵並影響活動功能。
發生骨折後需立即製動患肢並就醫,通過X線、CT等檢查明確分型。治療需根據骨折類型選擇複位、固定及康複方案,避免過早負重或不當活動導致畸形愈合等並發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