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是由於患者免疫係統功能紊亂,產生的自身抗體和(或)補體吸附於紅細胞表麵,導致紅細胞破壞加速而發生的溶血性貧血。早在1904年Donath和Landsteiner報告,在發作性寒冷血紅蛋白尿患者的血清中可檢出冷溶血素,並證實了抗原抗體反應是本病的病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主要依據自身紅細胞抗體的特性分類,目前分3大類,即溫抗體型、冷抗體型和溫冷雙抗體型。每類中又有不同的亞型。

  臨床表現:溫抗體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起病與病程變化極大。大多數患者,其症狀輕重取決於貧血的程度,少數患者的症狀與本病罹患的慢性疾病有關。常見症狀有乏力,勞動後疲倦,眩暈和呼吸困難;少數重症患者可以出現心力衰竭。有事黃疸會成為病人的主要症狀。

  有些病例有經常發作性的發熱和腹痛。少見症狀可見心前區疼痛、頭痛,和血栓性靜脈炎。當溶血加劇時,貧血進展迅速,患者可出現虛脫和半昏迷。嚴重病例,可使血管外溶血,也可出現血紅蛋白尿。特發性或伴發惡性疾患於紅斑狼瘡者起病多為慢性、隱匿性,溶血逐漸加重。急性、爆發性危及生命的發作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常伴發於急性病毒感染或者不明原因者,兒童尤為多見。

  少許特發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亦可起病急驟,但是發病前常有誘發因素,如感染、創傷、外科手術、妊娠、精神創傷等。病程長短不一,原發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患者,在恰當的治療下病程可長達20多年。而繼發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的病程,和溶血過程的變化,通常取決於原發病。

目錄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有哪些典型症狀 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應該如何預防 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常規方法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簡稱自免溶貧。是因為機體免疫功能紊亂,產生自體抗體或(和)補體結合在紅細胞膜上,從而使紅細胞破壞加速而引起的一組溶血性貧血。本病根據抗體作用於紅細胞膜所需最佳溫度,可分為溫抗體、冷抗體二類。根據病因分類可分為原因不明性(即原發性)及繼發性兩大類。後者繼發於造血係統腫瘤(慢淋、淋巴瘤),結締組織疾病,感染、藥物以及潰瘍性結腸炎。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個別合並免疫性血小板減少而伴有出血症狀,由梅毒或病毒感染所致者有寒顫,高熱,貧血,黃疸,血紅蛋白尿等急性溶血表現,嚴重可危及生命,冷溶血試驗陽性。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有哪些典型症狀

  1.起病急驟的有寒戰、高熱、腰背痛、醬油樣尿。

  2.多數表現為漸起貧血。

  3.黃疸、肝脾大。

  4.繼發者常有原發疾病的表現。

  5.冷抗體型在冷環境下手足發紺、麻木疼痛,溫暖後上述症狀消失。

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應該如何預防

  預防相關病原體(病毒、支原體、梅毒螺旋體)感染 。對於冷凝集素綜合征和陣發性寒冷性血紅蛋白尿患者,保溫、避免受寒 。冷性血紅蛋白尿患者應避免受涼,通常的裸露部位也不應忽視,溫抗體型AIHA溶血的發作無明顯誘因,部分患者的發作與外傷,手術,妊娠,精神刺激有關,應盡力避免,對患者解釋本病的基本概念,防治要點,說明預防的重要性及實施方法,鼓勵患者在藥物充分治療條件下自我鍛煉與調養,以提高體質。

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1.血象提示貧血,貧血程度不一,典型者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網織紅細胞明顯增多。白細胞、血小板多正常範圍。

  2.骨髓增生活躍,多數幼紅細胞增生為主。

  3.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

  4.血清膽紅素增高,以遊離膽紅素增高為主。

  5.尿膽原增多而尿膽紅素陰性。

6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病人的飲食宜忌

  1. 牛脊椎骨500g, 炙北芪60g, 紅棗20g。熬湯內服。隔天或3 天1 次。有4 例因病程久, 出血量多, 血紅蛋白小於 50g/ L 加用輸血。繼發性病( 急淋, 類風濕) 兼用對症西藥治療。牛骨含鈣質較高, 鈣鹽在維持人體組織細胞的正常功能方麵有重要作用。

  2.地黃煎:生地黃汁500ml,藕汁500ml,生薑汁100ml,蜂蜜200ml。製作方法:四汁混合,煎如稀糖,放入容器中。空腹溫酒送服1匙。有養陰補虛,活血之功。適用於產後虛勞百病,氣血不調,脘腹結痛,血暈昏聵,心中煩躁,食欲不佳等症狀者。

  3.羊蜜膏:熟羊脂250g,白蜂蜜250g,生薑汁25ml,生地黃汁200ml。製作方法:將鍋置於武火上,倒入羊脂燒開,再下蜂蜜、地黃汁、生薑汁,邊下邊燒沸,並用鍋鏟不斷攪拌。移文火上煎熬,至呈黏狀,停火稍涼,盛入瓷罐貯存即可。每次25~50ml,每日2次。有健脾補腎益精之功。適用於久病氣血虧虛。

7西醫治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常規方法

  按中醫理論分析,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症狀表現呈一派中陽不足, 脾胃虛寒, 陽虛失血之象。治宜補氣健脾, 溫中攝血之法。熟附子、黨參、北芪均為中藥免疫增強劑, 能增強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刺激骨髓造血功能, 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且對特異性體液免疫有促進作用。紫河車為人之胞衣, 有大補精血之功。牛骨骨髓飽滿, 性溫。以《內經》:“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原則, 用血肉有情之品配合溫中健脾之藥同用, 能起填精髓補氣血, 精充血旺之功。

  選用附子理中湯化裁, 藥用熟附子10g, 黨參30g, 白術15g, 幹薑6g, 炙北芪30g, 當歸10g, 紫河車15g。用清水800ml 煎至200ml, 二煎用清水400ml 煎至200ml, 兩藥汁混合分2 次/ 日內服。連服25 劑為1 療程, 休息5 天後, 再進行第2 療程。經2 個療程治療後症狀好轉, 血象改善為有效, 否則無效。有出血症狀者, 加用溫血、止血、祛瘀之藥, 按出血部位選用艾葉、側柏葉、田七、丹參等。

  如果根據本病病情急緩及臨床表現,本病也可分為熱壅血瘀、氣血虧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四型辨證論治。

  1.熱壅血瘀型 : 發病急, 病程短, 證見麵目皮膚發黃, 色鮮明, 發熱, 脅脹, 腰痛, 頭暈口幹不欲飲; 甚則神誌恍惚, 尿色如茶或醬油色, 大便幹, 苔黃膩, 脈濡數, 或舌紅, 舌邊有瘀斑, 脈弦滑。治當清熱利濕, 涼血活血。方用溶血1號方: 水牛角60~ 120g (先煎), 生地30g, 赤芍10g, 丹皮10g, 茵陳45g, 梔子10g, 大黃18g, 大青葉15g, 金銀花15g, 金錢草30g, 柴胡6g, 澤瀉15g, 丹參15g, 生甘草6g。神昏譫語者同時加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 。

  2. 氣血虧虛型: 發病緩慢, 病程長, 證見麵色萎黃或臘黃, 頭暈, 心悸, 氣短, 全身乏力, 手足心熱, 尿色淡黃, 口唇淡紅, 苔薄或白膩, 脈濡或細數。治當益氣健脾, 活血補血。方用溶血2號方: 西洋參10g, 熟地黃15g, 生地黃30g, 紅參12g, 炒白術10g, 當歸10g, 阿膠15g (烊化) , 陳皮8g, 黃芪30g, 赤芍10g, 丹皮10g, 茵陳20g, 澤蘭葉15g, 炙甘草6g。

  3. 肝腎陰虛型: 發病急, 病情重, 使用激素衝擊治療的病程中, 證見麵目皮膚發黃, 發熱, 心煩, 失眠, 盜汗, 頭暈, 目眩, 耳鳴, 腰膝酸軟, 五心煩熱, 舌紅苔薄或舌苔黃, 脈細數。治當滋養肝腎, 涼血活血。方用溶血3 號方: 西洋參10g(另煎兌入) , 水牛角60g(先煎) , 茯苓15g, 當歸10g, 生地30g, 澤瀉18g, 赤芍10g, 丹皮10g, 茵陳24g, 梔子10g, 黃柏10g, 知母10g,鱉甲15g (先煎), 枸杞子15g, 女貞子15g, 旱蓮草15g,地骨皮12g, 生甘草6g。

  4.脾腎陽虛型: 發病慢, 病程長, 使用免疫抑製劑維持治療的病程中, 證見麵色蒼白或臘黃, 心悸氣短, 畏寒肢冷, 腰酸腿軟, 納呆便溏, 小溲清長, 倦怠乏力, 唇舌色淡, 舌質淡胖或有齒痕, 脈沉遲。治當溫補脾腎, 益氣養血。方用溶血4號方: 熟地30g, 懷山藥30g, 紅參12g, 黃芪30g, 製附子10g (先煎), 補骨脂15g, 山萸肉12g, 茯苓15g, 白術15g, 仙茅15g, 仙靈15g, 肉桂3g, 澤瀉30g, 陳皮6g, 薏苡仁30g, 紫河車粉6g (衝服), 炙甘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