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養生網

中元節吃鴨清補養肝開胃

琦雨

鴨肉是非常滋補的美食,在即將到來的中元節,吃鴨肉是一種傳統。下麵小編就告訴大家一些吃鴨肉的做法,一起到下文看看學學吧!


食鴨清補養肝開胃 全鴨盛宴養身心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傳說此時眾家先祖遊魂會來人世間遊玩。為孝敬這些遊魂,並祈求全家平安順利,人們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甚至全豬、全羊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但食鴨文化最為流行,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各種讓人垂涎欲滴的以鴨為主材料的美食


食鴨文化三大傳說

中元節前後,麻鴨、土鴨、西洋鴨等變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銷售火爆。至於鴨子為何會受到中元節的青睞,還有幾種緣由可循呢。

迷信說

相傳,我們焚燒給祖先的冥幣,還有衣物、屋舍等要靠鴨子馱過奈何橋。鴨子是冥間的交通工具,在祭祀時唯有把鴨子一同送去(即成為祭祀品),方能使祭祀順利完成。

農村說

在農村種稻穀前,每戶人家都會買上一些小鴨回來養。在割完稻穀後,農民通常把鴨子放到稻田裏,吃掉田裏的穀子和蚯蚓。中元節正好是鴨子長成的季節,農民為了犒勞自己,開始殺鴨子過節。

營養說

據《本草綱目》記載,鴨肉味甘微鹹,性偏涼,入脾、胃、肺及腎經,具有“滋五髒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止咳息驚”之功效,因此,對夏季養生而言,鴨子理所當然成為老百姓中元節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俗話說:陽強大燥,陰盛則冷。鴨子為禽類,飛禽在天,性陽剛;鴨子又可在水中遊,而水呈陰,所以鴨子處於陰陽之間,固有“甲鳥”之稱。在清朝,白鴨被列為朝廷“貢品”,由此可見鴨子在餐桌上的地位。作為一種溫補食材,鴨肉既能滋陰補虛,又能清肺火、止熱咳。細算起來,鴨子的食用價值有三大特別之處。

中元節吃鴨清補養肝開胃


蛋白質特別

鴨子的營養價值很高,可食部分鴨肉中的蛋白質含量約16~25%,比畜肉含量高得多。而且鴨子屬禽類,其蛋白質主要是肌漿蛋白和肌凝蛋白;另一部分是間質蛋白,其中含有能溶於水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等,其餘為非蛋白氮。肉食含氮浸出物越多,味道越鮮美。所以鴨肉常被用做煲湯的原料,就是因為其蛋白質含量高且味道鮮美

鴨肉中的脂肪含量比豬肉低,易於消化,並較均勻地分布於全身組織中。鴨肉不僅總的脂肪含量低,所含脂肪的化學結構與豬肉也不同,而是更接近橄欖油的成分。它所含的脂肪(有人稱其為動物中的橄欖油)成分主要是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的單不飽和脂肪酸。有報道稱,法國西南部加斯科尼人,用鴨脂肪代替牛油烹調菜肴,當地人少患心髒病。

中元節吃鴨清補養肝開胃


富含微量元素

與畜肉不同的是鴨肉中鉀含量最高,還含有較高量的鐵、銅、鋅等微量元素。鴨蛋礦物質、維生素A等也高於雞蛋。而且鴨肉中所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較其他肉類多,能有效抵抗腳氣病,神經炎和多種炎症,還能抗衰老。鴨肉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煙酸,它是構成人體內兩種重要輔酶的成分之一,對心肌梗死等心髒疾病患者有保護作用。


全鴨盛宴養身心

在具有悠久食鴨文化的中國,人們不會錯過任何可食用的部分。鴨子全身是寶,除了肉可以吃以外,其它很多部位如鴨舌、鴨腸、鴨血、鴨心、鴨肝、鴨蛋等都可以成為美味佳肴。而且為滿足現代人的高品質要求,無論在外觀、搭配還是營養學上,鴨足以撐起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全鴨宴”。


鑒別鴨子老嫩有訣竅

不少人鍾情買老鴨,因為老鴨營養豐富,更適合於燉湯;而嫩鴨適宜爆、炒、炸等烹調方法。鑒別鴨子老嫩有訣竅,一些“好吃嘴”總結了四種既簡單又有效的方法,一起來學習。

皮色與腳色:老鴨皮雁黃色、腳深黃色;嫩鴨皮雪白光潤、腳呈黃色

鴨嘴和胸骨:老鴨嘴殼根部硬、胸骨也硬;嫩鴨嘴殼根部軟、胸骨尖也軟。

辨外貌:老鴨羽毛灰暗、嘴上有花斑;嫩鴨羽毛光潔鮮豔、嘴上無花斑。

掂分量:同樣的個頭,老鴨比嫩鴨重。

總結:以上介紹的這些關於食鴨的傳統美德,以及吃鴨肉的好處,大家都了解了吧,那麼不妨照著這些做法去做哦!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健康頭條

更多>
查看更多

相關文章

更多>

為你推薦

更多>

小編解答

更多>

相關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