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破壞是指正常骨組織被異常吸收或破壞的病理現象,通常與腫瘤轉移、感染性疾病、代謝性骨病等因素有關。這種病變可能引起疼痛、骨折或骨骼變形,需通過醫學檢查明確病因。
1、腫瘤轉移
惡性腫瘤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容易轉移至骨骼,腫瘤細胞釋放的破骨細胞激活因子會加速骨質溶解,導致溶骨性破壞。患者可能出現局部劇烈疼痛、病理性骨折,X線檢查可見蟲蝕樣或穿鑿樣骨缺損。
2、感染性疾病
細菌性骨髓炎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體侵襲骨骼,引發炎症反應和骨質壞死。炎症因子刺激破骨細胞活性,形成死骨片和骨膜反應,核磁共振可顯示骨髓水腫及骨皮質破壞。
3、代謝性骨病
骨質疏鬆因骨吸收大於骨形成,導致骨小梁變細、骨皮質變薄,輕微外力即可引發椎體壓縮骨折。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患者的高水平甲狀旁腺激素會過度激活破骨細胞,造成全身性纖維囊性骨炎。
出現骨痛、活動受限或不明原因骨折時,建議及時進行X線、CT或骨掃描檢查。明確診斷後需針對原發病治療,如抗感染、抑製腫瘤進展或調節骨代謝。日常需注意避免跌倒,保證鈣和維生素D攝入,但具體治療方案需遵循專科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