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養生網

濕氣重艾灸灸哪個部位

王成陽 中醫科 副主任醫師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甲

濕氣重艾灸通常可以選擇中脘穴、足三裏、豐隆穴、陰陵泉、關元穴等部位。艾灸這些穴位有助於祛除體內濕氣,但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避免燙傷或操作不當。

1、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艾灸此穴可調理脾胃功能,增強脾髒運化水濕的能力。一般采用艾條懸灸法,每次15-20分鍾,能緩解脘腹脹滿、食欲不振等濕困脾胃的症狀。

2、足三裏

該穴位在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脊外側一橫指處。艾灸足三裏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的功效,可促進水液代謝。臨床多采用溫和灸法,每日一次,每次20分鍾,適用於肢體困重、大便黏膩等濕氣表現。

3、豐隆穴

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兩橫指處。此穴為祛痰濕要穴,艾灸時用回旋灸法10-15分鍾,能化解痰濕阻滯,改善頭重如裹、咳嗽痰多等症狀。

4、陰陵泉

該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屬脾經合穴。艾灸此處可利水滲濕,每次灸10-15分鍾,對下肢浮腫、小便不利等水濕停滯問題效果顯著。

5、關元穴

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臍下3寸處。艾灸關元穴能溫陽化氣,促進水濕氣化,每次灸15-20分鍾,適用於畏寒肢冷、夜尿頻多等陽虛濕盛情況。

進行艾灸時需注意室內通風,避免在過飽或空腹時操作。艾灸後適當飲用溫水,4小時內不宜洗澡。若出現口幹舌燥、便秘等上火症狀,應調整灸量和頻次。濕氣重者平時還需配合適當運動、飲食調理,避免久處潮濕環境。如伴有嚴重疲倦、關節疼痛等症狀,建議及時就醫綜合治療。

推薦文章

推薦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