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養生網

上熱下寒吃什麼中成藥效果好

江一平 中醫科 主任醫師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三甲

上熱下寒體質的人群通常可以遵醫囑選擇交泰丸、烏梅丸、附子瀉心湯等中成藥進行調理,但具體用藥需根據個體情況辨證選擇。此類患者多表現為上半身燥熱、下半身畏寒,需通過藥物調和寒熱、交通心腎。

1、交泰丸

交泰丸由黃連和肉桂組成,具有清心火、溫腎陽的功效。其中黃連清降上焦之熱,肉桂引火歸元溫暖下焦,適用於心火偏亢、腎陽不足引起的失眠多夢、口舌生瘡同時伴有下肢發涼等症狀。現代研究表明該方能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2、烏梅丸

此方出自《傷寒論》,具有清上溫下、安蛔止痛的作用。對於上熱下寒兼有蛔蟲擾動引起的腹痛、四肢厥冷、煩躁嘔吐等症狀效果顯著。方中黃連、黃柏清上焦之熱,附子、幹薑溫下焦之寒,烏梅酸斂調和,適合寒熱錯雜證候。

3、附子瀉心湯

由附子配伍三黃(大黃、黃連、黃芩)組成,具有溫陽瀉熱的雙向調節作用。適用於陽氣虛弱兼有心胃火旺者,常見麵部潮紅、口瘡與腹部冷痛、便溏並存的症狀。方中附子溫補下焦,三黃清瀉上焦鬱熱,實現寒熱同治。

需要注意的是,上熱下寒證存在個體差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脾虛濕阻或肝鬱氣滯等情況。建議在用藥前進行中醫體質辨識,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若出現不適需及時停用。孕婦及特殊體質者需在醫師指導下謹慎選用中成藥。

推薦文章

推薦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