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退燒一般可選擇大椎穴、曲池穴、合穀穴、外關穴等部位進行,但需根據發熱原因在醫生指導下操作。艾灸作為中醫外治法,對於風寒引起的低熱可能有一定輔助作用,但高熱時不宜盲目使用。
1、大椎穴
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是退熱常用穴位。此穴為諸陽之會,艾灸可激發陽氣、驅散寒邪,對於外感風寒導致的惡寒發熱,配合發汗治療可能幫助體溫調節。操作時需注意保持距離,避免燙傷皮膚。
2、曲池穴
屈肘時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屬手陽明大腸經。該穴位具有疏風解表、清熱和營的作用,對於伴有咽喉腫痛、大便幹結的發熱症狀,艾灸此穴可能輔助改善機體免疫狀態。建議每次灸治不超過15分鍾。
3、合穀穴
手背第一、二掌骨間偏食指側,是重要的清熱穴位。對於風熱感冒初期出現的低熱、頭痛症狀,溫和灸此穴可能幫助緩解症狀。但體溫超過38.5℃時不建議單獨依賴艾灸退熱。
4、外關穴
前臂背側腕橫紋上2寸,屬手少陽三焦經。此穴通陽維脈,對調節體表溫度有特殊作用,尤其適用於伴有頭痛、耳鳴的發熱患者。艾灸時可配合大椎穴交替使用。
進行艾灸退燒前需明確發熱原因,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熱應及時就醫。艾灸過程中出現麵色潮紅、心慌等不適應立即停止,糖尿病患者、皮膚破損者及幼兒慎用此法。若體溫持續不退或伴隨意識改變,需立即前往醫院急診科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