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立冬,這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單從字麵來講:“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中醫學 認為,立冬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規避寒冷,為來年春天生機勃發作準備。
立冬=入冬?立冬習俗需了解
-
- 立冬之際寒來到 三大習俗迎冬藏
- 我國曆來有四立之說,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的合稱。《周髀算經》卷下:“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後漢書·蔡邕傳》:“一事:明堂月令,天子以四立及季夏之節,迎五帝於郊,所以導致神氣,祈福豐年。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立冬作為冬季這個季節的開始,民間主要有三大習俗慶祝這個節日。立冬時節吃餃子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複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立冬補冬抗嚴寒在人們還在享受秋日溫情的暖陽時,時間已飛快地來到了11月,立冬飄然而至。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裏,人們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在冬季人們應該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注意不宜過量的補,要多吃新鮮蔬菜和富含維生素、易於消化的食物。簡言之,冬至時,在民間有補冬的習俗,而在實際生活中,立冬日應該注意調養身體的方式和方法。用冬泳的方式迎接新的季節的到來冬泳是指冬季在室外水域(包括江、河、湖、海等自然水域與水庫等人工水域)自然水溫下的遊泳。即以立冬、立春輔以氣溫10℃以下為冬季的標準定義冬泳;以水溫為標誌,全國冬泳可劃分為四個層次區:氣溫以17℃作為冬泳的起點;水溫以8℃作為冬泳的冷度標誌。17℃以下的水溫給人以冷感,低於8℃以下則有冷、麻、強冷刺激的感覺。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鬆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
- 立冬習俗由來
- 節氣習俗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立冬吃餃子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複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補冬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在冬季應少食生冷,尤其不宜過量的補。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冬泳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鬆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關注立冬春養生
立冬美食不隻有餃子,補肝養腎防寒更重要
-
- 3款美食養肝明目食譜
- 專家表示,春季時應吃些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吃酸收之味。立春時,由於冬氣未盡,所以在食療上,提倡以升補為主,同時又要兼顧養肝護肝。1、幹貝蘆筍:補血養陰、滋補肝腎材料:幹貝85克、蘆筍200克、文蛤300克。鹽、香油、蔥花。做法:蘆筍去皮,切段。文蛤吐沙,洗淨,用沸水燙熟後去殼取肉備用。鍋內倒香油燒熱,放入蔥花爆香,先放入幹貝、蘆筍拌炒,再放入文蛤用大火略炒,加鹽即可。2、韭黃腰花:溫陽補虛、健腎材料:韭黃150克、鮮豬腰1個。植物油、鹽、蒜蓉、薑絲、白糖、胡椒粉、香油、胡椒粉、鮮湯。做法:韭黃洗淨切段。豬腰剖開,去除白色腰臊,洗淨後用斜刀橫切成片,泡在水裏,把血水浸泡出來,除去臊味,撈出瀝幹水分。將鹽、白糖、胡椒粉和香油放進碗裏,再加少量鮮湯兌成芡汁備用。鍋內放入植物油,油熱後放入豬腰片,至豬腰五成熟,撈出瀝油。鍋內留少許油,放蒜蓉、薑絲、腰片、韭黃翻炒幾下,放入兌好的芡汁炒勻,加入少許香油即可。3、韭菜炒鱔絲:溫補肝腎、助陽固精材料:熟黃鱔絲300克、韭黃150克。植物油、鹽、醬油、料酒、白糖、胡椒粉、香油、水澱粉、蔥段、薑末。做法:熟黃鱔絲洗淨後切段。韭黃摘洗幹淨,切段。鍋內加植物油,燒至五成熟放入蔥段熗鍋,再放入鱔絲和薑末翻炒,加入料酒、醬油、鹽、白糖和胡椒粉,用小火炒4分鍾左右。待鱔絲入味後,加入韭黃翻炒至韭黃熟透。加水澱粉勾芡,淋少許香油翻炒均勻即可。
-
- 適合冬季養腎的食譜
- 冬季如何進來養腎食療,又有哪些食譜比較好?小編今天在這裏給男性朋友們介紹幾款適合冬季補腎的食譜,效果不錯的!冬蟲夏草老鴨煲適應症:各類腎虛患者均可服用。選老鴨一隻,冬蟲夏草5克。將老鴨去毛洗淨,去肚雜,將冬蟲夏草放入鴨腹內,用針線縫合,加水過鴨身,放入生薑、蔥後煮開,放入調味品。服用時飲湯食鴨肉,一日兩次,分數日服完,再將冬蟲夏草嚼服,可補腎填精。黃芪粥功能:補氣健脾適應症:氣虛者適宜取生黃芪50克、粳米50克。先將生黃芪煎40分鍾,取其汁備用。粳米加水煮粥至將熟,加入黃芪汁,煮熟,一日兩次溫服。地黃枸杞粥功能:滋陰補腎適應症:陰虛者適宜地黃50克、枸杞子50克、粳米50克。將地黃、枸杞子加水同煎40分鍾,取汁備用。粳米加水煮粥至將熟,加入地黃枸杞汁,煮熟。一日兩次,溫服.小編提醒:腎病專家說很多慢性疫病也會產生腎虛的症狀,像心血管病,消化係統病等,這些症狀也會出現腎虛的情況。所以,冬季以食進補腎髒,不為失一個好的辦法喲!
-
- 養生食譜 四款食療粥幫你治療腎虛
- 腎虛會對人產生許多的危害,讓人精神不振,疲乏無力。那麼你知道腎虛怎麼調理嗎?你知道腎虛吃什麼好嗎?你知道治療腎虛的養生食譜有哪些嗎?今天小編幫大家總結了四款食療粥幫你治療腎虛,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芝麻粥芝麻50克,白米100克,蜜糖50克,清水適量。將芝麻、白米粥煮好後加入蜜糖即可。此粥能補益肝腎、潤腸通便和烏須美發,更有美顏作用。核桃粥核桃50克,白米100克,冰糖100克,清水適量。核桃去殼切成小丁,煮米開花時入冰糖、核桃丁煮成粥。長壽粥芡實400克,山藥1500克,糯米500克,人參150克,茯苓150克,蓮子250克,白糖適量。將芡實曬幹研細末,再磨糯米,將所有用料摻合攪拌均勻即可,日吃兩次,開水衝調,每次25克,吃時可略加白糖調味。山藥粥山藥100克,白米100克,白糖100克,清水適量。將鮮山藥削皮後切成塊,煮到七成熟時加米煮成粥,再加糖煮片刻即可。十個補腎小妙方第一道豬腎1對剖開,將核桃仁10克,山萸肉9克,補骨脂8克納入腎中,縫好切口,煮熟食用。第二道羊肉150克,淮山藥120克,肉蓯蓉100克,菟絲子150克,核桃仁150克,蔥白10根,粳米適量做湯食。第三道羊腎1對,肉蓯蓉12克,枸杞10克,巴戟8克,熟地10克,同燉熟,棄藥渣,食肉飲湯,每日1次。第四道鹿肉50克,加枸杞子,何首烏適量共燉,棄藥渣,食肉飲湯。第五道狗鞭10克,煎服,每晚1次。第六道狗肉250克,黑豆50克,調以鹽薑,五香粉及少量糖,共煮熟食用。第七道公雞1隻,去腸雜,切碎,加油,鹽炒熟,盛碗內加糯米酒500克,隔水蒸熟食用。第八道麻雀2隻,去毛及骨髒,加菟絲子,枸杞子各25克,共煮熟,棄藥渣,食肉飲湯。第九道韭菜子,菟絲子,五味子,女貞子,覆盆子,枸杞子各等份,共研細末,每次10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第十道豬腎1個,淮山藥,枸杞子各15克,山萸肉12克,放沙鍋內,加水適量煲湯,吃肉飲湯。四種能補腎的黑色食物黑豆又名烏豆,味甘性平,入脾經、腎經。傳統中醫學認為,黑豆有助於抗衰老,具有醫食同療的特殊功能。含較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煙酸等營養物質,所含雌激素,有益於延緩衰老,養顏美容。黑豆還能有益於治療水腫,且活血解毒。藥理研究結果顯示,黑豆能養陰補氣,是強壯滋補的食品。吃法多樣,適於燉食、熬粥,或製作豆漿,以及磨成豆泥製作點心等。黑豆汁可用於緩解及治療食物及藥物中毒。紫菜含豐富的鈣、鐵元素,不僅有益治療婦女兒童貧血,而且可以促進兒童和老人的骨骼、牙齒生長和保健。紫菜中還含有豐富的膽堿成分,有增強記憶的作用。紫菜有軟堅散結的功能,由於含有一定量的甘露醇,所以是一種很強的利尿劑,可作為治療水腫的輔助食品。紫菜中的碘含量也很高,在古代就用於治療因缺碘而引起的“大脖子病”,即“甲狀腺腫”。適於煲湯,或製作壽司類食物,味道鮮美。烹飪前應用清水泡發,並換一兩次水,以充分清潔。黑米黑米中含十八種氨基酸及硒、鐵、鋅等微量元素B1、B2,營養價值極高,具有滋陰補腎、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的功效。長期食用黑米,可以促進睡眠,還可治療頭昏、目眩、貧血、白發、眼疾及腰腿酸軟等症。現代醫學認為,黑米對補血、止痛、治療內外傷均有一定功效。產婦多吃黑米食品,身體可早日恢複;跌打、骨折者多吃黑米食品或將黑米搗爛外敷,可加快治愈,且輔助治療風濕關節炎。適合熬粥,也可用於製作點心、湯圓、粽子、麵包等。用冷水淘米,不要揉搓,且泡米水要與米同煮,以充分保存其營養成分。海帶海帶素有“長壽菜”的美譽。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較少的蛋白質和脂肪。與菠菜、油菜相比,除含維生素C外,其蛋白、糖、鈣、鐵的含量均高出幾倍至幾十倍。海帶是一種含碘量很高的海藻,對預防及治療甲狀腺腫及其他水腫病極為有效,有化痰、散結功能。海帶上附著的一層白霜似的白粉,是貴重的藥用物質甘露醇,具有降低血壓、利尿和消腫的作用。海帶中還含有大量的多不飽和脂肪酸EPA,能使血液的黏度降低,減少血管硬化,常吃能夠預防心血管方麵的疾病。多用於燉湯、製作涼菜,素食或與肉同食均可。清洗時注意不要將表麵的白色粉末洗淨,以免損失營養。總結:通過小編上文的介紹,你知道哪些食療粥可以幫你治療腎虛了嗎?你知道腎虛吃什麼好了嗎?隻要我們平時多吃一些可以養腎的食物,你的腎一定會更加健康,不再“虛”的。
立冬中醫養生:養生無欠亦無餘,種竹圈籬草結廬
- NO.1
- 中醫中藥需要大力保護
- 導語:中醫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我們現在應該好好的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財富,將中醫中藥發揚光大,保護好中醫中藥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中醫藥文化與中國社會相適應,並隨著社會物質文化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中華民族生產、生活的需求,形成中醫藥獨特的、優秀文化傳統。醫藥的作用,唐代中醫藥大師孫思邈定位為“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淺析之:拯救染病的百姓重獲生命;援救弱殘的群體恢複健康。明確了醫藥在人類生命中“補偏救弊”的特殊作用。《黃帝內經•素問》教導人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以及“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重在防病,也正是今天藥品“濟世養生”的原始內涵。文化需要智慧予以發揮;中醫藥需要文化予以大力傳播。遠從《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本萆綱目》、《普濟本事方》、《雷公炮製論》;近到《中國醫學大辭典》、《中藥大辭典》,文化與智慧相互增長,中醫藥文化在不斷總結、創新、流傳。中醫藥文化的發展,具有曆史的階段性、連續性,隨著曆史、環境的不斷演變,疾病譜的變化,科學實驗的發展與實踐經驗的積累,不同時期派生出新的流派、學說,豐富並貫通了中醫藥智慧文化。近代,時間急速推移、科技屢見創新、物質經濟不斷豐富、生活改善;同時環境對人體產生諸多影響,病原微生物的耐受力增強、致病因素不斷增生,新病種有時同現於一個人體,一次次的病毒變異等等,而中醫藥憑借強大的文化基礎與智慧,運用古方與今藥,辨證施治,依生命的需求而不斷完善、創新、發展。時下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已經很少了,與西方的契約文化相比,中國的智慧文化更顯得宏觀,包容性更強。“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其實質是回歸文化的根。當前不實際的、誇張的、廣告式的低層次文化表現盛行,應及時揚棄;真正需要留下的是實踐智慧,而智慧文化是中醫藥所特有的。#p#副標題#e#文化征服是從利益滲透到意識上的認同。西藥進入中國市場時,文化是先導,借助教會的免費醫療,宣傳、普及醫療知識使對方民族從了解、理解到認同、歸附,更隨著醫療與利潤的需求而不斷發展,在我國與中醫藥比肩運行了百餘年。文化是可以經營的。當前西藥仍以文化推進企業的發展,像美國的輝瑞公司,吸納一批我國很年輕的西醫藥人士,到處尋找我國中藥中能作為產品的化合物,低價臨床,經論證後收儲,形成一種隱含的攻勢。中藥研究應從急症、外用、實效著手,依照病情的需要研製高水平的產品,充分運用文化平台,以速效、時效,因病、因時、因地、因人群適宜地進入國際市場。發揮辨證論治,補偏救弊的特殊醫療作用,逐漸深入並努力拓展開去。企業是通過價值來體現它存在的必要。日本經濟學家杉浦勉認為:“人才經濟,注意力經濟,創造力經濟是新經濟的三種形式,所共通的地方在於,給人、物、及人的活動,增添魅力變得很重要,而能夠增添這種魅力的就是文化。”文化力與創造力密切相關,它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是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資源。迷人的文化力對於國家、城市、城鎮乃至企業都很重要,在經濟上已成為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文化為依托發展科技,中醫藥文化具有理論的指導,實踐的驗證。從時勢導向來看,文化科技的發揚應從無休止的理論爭辯,向實力創造財富轉化。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科學研究應充分發揮文化力,為國家創造財富,並使其增值,而中醫藥的生命智慧文化就正在為國富民強保駕、護航。
- NO.2
- 中醫教您如何判斷氣血是否充足
- 中醫的“氣”和“血”是人體生命的保障,氣行則血行,兩者缺一不可,中醫養生必須從這兩個方麵著手,下麵看看有哪些症狀表明你氣血不足了。中醫所謂“氣”,是指使人體器官發揮機能的動力,在生理上具有保持活力、溫暖人體、防禦外邪等功能。“氣”就像是人體的“汽油”,推動五髒六腑的運行,使體表保持正常,防禦各種病毒入侵。中醫所說的“血”則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西醫講的流動在脈管中的“血液”,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生理功能;其二是指與“氣”同在的運行載體,中醫有句話教“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推動血的運行,血濡養氣的充盛。氣和血都是生命的載體,共同滋潤身體。如果把人體比作生長植物的話,氣就是陽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於人體,使其茁壯成長。氣和血可以在人體的一些細節中發現出來,隻要分辨出這些小細節,就能認清各個髒腑氣血的運行狀態,有助於預知疾病、保持健康。1、看眼睛主要看眼睛的色澤和清澈度。小孩子都有一雙清澈的眼睛。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說明氣血充足;眼白的顏色混濁、發黃,就表明肝髒氣血不足。眼白與肺和大腸的關係密切,如果眼白有血絲,多為肺部和大腸有熱;眼袋很大則說明脾虛。眼睛幹澀、眼皮沉重,也代表氣血不足。如果兩目呆滯,晦暗無光,是氣血衰竭的表現。2、看頭發頭發與肝、腎有密切的關係。頭發變白是肝血腎氣衰落的表現,但有些青少年短時間內出現白發,且伴有脾氣不好、容易發火,多是因為肝鬱血熱。如果伴有睡眠不足、腰膝無力、耳鳴,則是腎氣不足的信號。如果出現大量脫落,而且頭發越來越稀疏,就要警惕整個身體的氣血問題。頭發油膩,則說明脾肺不和,脾的氣太過,肺的氣又虛,就會出現頭油過多的現象。頭發的生長速度跟肝血相關,如果肝血不足,頭發長得慢、易幹枯。#p#副標題#e#3、看耳朵耳朵是人體的縮影,幾乎所有髒器的變化都能從耳朵上表現出來,其中關係最密切的就是腎。人常說“耳朵大有福”,耳朵厚大的人,是腎氣充足的表現;耳朵薄而小的人,多為腎氣虧虛。耳朵色淡白,多見於風寒感冒,也見於陽氣不足的人;耳朵紅腫,多是“上火”的表現,常見於肝膽火旺或濕熱;耳垂上有一條明顯斜線紋,說明心氣虛;耳鳴和耳聾則都說明腎氣虛弱。耳朵局部有結節狀或條索狀隆起、點狀凹陷,而且沒有光澤的人,多提示有慢性器質性疾病。耳朵局部血管過於充盈、擴張,可見到圓圈狀、條段樣等改變的,常見於有心肺功能異常的人。4、看手首先,手的溫度是人體氣血的直接表現。氣血充足則手總是溫暖的,而如果手心偏熱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則都是氣血不足。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細細的,都代表氣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飽滿,肉多有彈性,則說明氣血充足。手掌厚而有力,富有彈性,一般為氣血充沛,體質強壯;如果手掌厚而無力,彈性差,多為精力欠佳,疲勞乏力。手掌軟細薄而無力,多精力衰退,體弱多病。人的手指甲上都有個半月形的“小月亮”,正常情況下,除了小指應都有半月形。如果手指上沒有半月形或隻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說明人體內寒氣重、氣血不足。5、看皮膚主要看光澤、彈性和皺紋。皮膚與肺的關係密切,皮膚白裏透著粉紅,有光澤、彈性、無皺紋、無斑,代表肺的氣血充足。反之,皮膚粗糙,沒光澤,發暗、發黃、發白、發青、發紅、長斑都代表身體狀況不佳、氣血不足。此外,麵色也是氣血的“晴雨表”。麵色蒼白代表腎氣不足,麵色萎黃是肝氣不足。#p#副標題#e#6、看牙齒牙齒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如成人牙齒稀疏、牙齒鬆動、齒根外露等問題,多為腎氣虧乏。牙齦與胃腸相關。如出現單純的牙齦紅腫,多是胃火上揚所致,也可能與胃炎有關。牙齒鬆動脫落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牙槽骨不堅固,而牙槽骨的不堅固多由骨質疏鬆導致。牙齦萎縮代表氣血不足,當你發現牙齒的縫隙變大了,越來越容易塞牙,就要留意身體的狀況。7、聽聲音人的聲音也是氣血的代表。氣血充足的人聲音洪亮有力,這也是肺氣充足的重要表現。氣血不正常,人的聲音也會表現出來。如肝氣過盛或肝陽上亢的人常大呼小叫;肝氣鬱滯的人,會長籲短歎。8、看睡眠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勻,一覺睡到自然醒,說明氣血足;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嚕的人,都有氣血虧虛的表現。此外,愛睡覺也是氣血虛的表現。氣血不足應該及時調理。如果沒有典型病理症狀,可以首先選擇喝雞湯補氣;或者用黨參或黃芪15克,煎水補氣。當歸則有補血的功效,適用於血虛的人群。除飲食外,還要減緩生活壓力。學會了從身體各部位判斷氣血是否充足,我們就可以按需補充氣血,達到陰陽平和的體製,從而達到中醫養生的效果。
- NO.3
- 如何正確認識中醫養生文化
- 如今的養生保健書籍琳琅滿目,養生保健館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眾多的養生理論中找出正確的養生觀來呢?我們還要從中醫理論講起,中醫理論中強調未病先防,治未病。這也是中醫養生在中醫理論中很好的體現。中醫的健康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確立了,即“天人合一”的健康觀,“形神合一”的健康觀,“陰平陽秘”的健康觀,“正氣為本”的健康觀。此外,《黃帝內經》中把頭發、牙齒和肌肉作為衡量健康狀況的重要標誌。中醫學理論的主要內容,從病因、病機,到診法、辨證,再到養生防治,以及髒象、經絡等各種理論,幾乎都是圍繞著中醫學對健康觀念的認識而次第展開的。了解中醫學的健康觀,將能夠很好地指導我們日常保健和調養。天人合一的健康觀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概念是中國古代哲學概念,是指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宇宙之中,一切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中醫學認為:人體有自己的生命活動規律,與自然界具有相通相應的關係,不論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還是四時氣候、晝夜晨昏,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重要影響。例如:自然界的四時氣候變化就能直接影響到人的情感、氣血、髒腑以及疾病的產生。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中醫養生學認為人類必須掌握和了解四時氣候變化規律和不同自然環境的特點,順應自然,保持人體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才能養生防病。#p#副標題#e#形神合一的健康觀中醫學“形神合一”理論來自《黃帝內經》,這種理論始終都是建立在客觀生理結構的基礎上。首先從生命起源來看,是形俱而神生,即認為先有生命、形體,然後才有心理活動的產生。形神合一觀認為:神是形的主宰,形是神的物質基礎,兩者既對立又統一。其中,形是指軀體、身體,神是指思想、思維。中醫學提出“形神合一”乃是強調形與神的密切聯係。隻有當人的身體與精神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即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才能保持與促進健康。有研究表明: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病症與情緒焦躁、心態不平衡有著密切的關係,開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態是健康長壽的根本所在,這與中醫的“形神合一”觀不謀而合。陰平陽秘的健康觀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分別代表一定屬性的物質和功能,如人體內的氣為陽,血為陰,興奮為陽,抑鬱為陰。“平”是正常的意思,“秘”是固守、固密的意思。“陰平陽秘”表示陰陽既各自處於正常狀態,也具有相互協調、配合關係。“陰平陽秘”作為人的健康態,體現在生命活動的不同方麵和不同層次上,如酸堿平衡、血糖平衡、代謝平衡等。此外,“陰平陽秘”還體現在人體活動的一種有序穩態上,這類似於現代科學所指的“內穩態”。“內穩態”是指人體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狀態的傾向,如人體的體溫、血壓、血液內的酸堿度、血糖濃度等均為“內穩態”所調控,如果我們的身體達到這種穩態的話那就是健康的狀態。正氣為本的健康觀中醫學中的正氣是相對邪氣而言的,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及康複能力。中醫認為疾病發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機體正氣虛衰。正氣充足則人體陰陽協調、氣血充盈、髒腑功能正常,能抵抗外邪,免於生病。正氣不足則邪氣容易損害人體,機體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當邪氣侵襲時,若邪氣弱不足以與人體正氣相抗衡時,則邪氣被正氣驅逐、消滅或暫時潛伏在體內,均不會發病;隻有當邪氣較重而能同正氣抗爭以引起較強的反應時,人體才出現證候(症狀、體征等),即為發病。了解了中醫的養生觀,也就清楚了自己該如何養生,如何進行正確的養生保健,隻有方法正確了,養生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