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炎

  所謂十二指腸炎就是指十二指腸的炎症,它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其中原發性者也稱作非特異性十二指腸炎。這種病臨床症狀缺乏特征性,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嘔血和黑便,有時和十二指腸潰瘍不是很容易區別開來,單純臨床症狀無法確診,本病常與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膽道疾患或慢性胰腺炎並存。

目錄
1.十二指腸炎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十二指腸炎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3.十二指腸炎有哪些典型症狀 4.十二指腸炎應該如何預防 5.十二指腸炎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十二指腸炎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十二指腸炎的常規方法

1十二指腸炎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1.原發性十二指腸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進食刺激性食物,飲酒,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幽門螺杆菌感染等有關,本病亦可伴發十二指腸其他疾病或肝膽胰等周圍器官疾病,常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病等合並存在,故認為可能與其病因相同,有人認為十二腸炎可演變為十二指腸潰瘍,其依據為:

  (1)炎症開始時酸度正常,以後由於炎症進展幹擾了十二指腸對胃液分泌的抑製過程,導致高酸產生而形成潰瘍。

  (2)十二指腸炎時表皮細胞因炎症破壞而喪失,但腺管部細胞增殖可以予以補償,當腺管細胞因衰竭而不能補償喪失時,可產生糜爛,繼之形成潰瘍。

  2.特異性十二指腸炎多由克羅恩病,腸結核,寄生蟲(如鉤蟲,蘭氏賈第鞭毛蟲等)及真菌,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炎等累及十二指腸而引起特異性炎症。

  (二)發病機製

  十二指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出血,腺體減少,絨毛萎縮;黏膜層及黏膜下層炎細胞,包括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浸潤,按其炎症程度和分布,分為淺表性,間質性和萎縮性3種。

  1.淺表性 此型最常見,約占50%~80%,炎症僅限於絨毛,絨毛變短,呈圓鈍或畸形,上皮細胞常有退化現象,細胞趨於扁平,胞質出現空泡,核染色質稀疏或固縮,刷狀緣變薄至消失,絨毛間區充滿炎症細胞,黏膜肌層與十二指腸腺基本正常。

  2.間質性 炎症細胞浸潤主要見於接近黏膜肌層的腸腺隱窩,有時涉及整個固有層,伴有淋巴濾泡增生。

  3.萎縮性 黏膜變薄,絨毛顯示不同程度的萎縮,常有重度的上皮細胞退行性變,並見大片脫落,從而出現糜爛,有時見胃上皮化生;腸腺減少甚至消失,杯狀細胞,黏液細胞及嗜銀纖維增生,黏膜肌層斷裂,增生,肌纖維有退行性變;固有層有廣泛的炎性細胞浸潤,主要為淋巴細胞,漿細胞,並有淋巴濾泡增生。

2十二指腸炎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消化道出血,國內報告發生率在3.4%~35.5%範圍,多為黑糞或柏油樣便,也有嘔血者,有的出血為首發症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腸、上段空腸(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下約50cm一段),以及胰管和膽道病變引起的出血,其臨床表現以嘔血和黑糞為主,是常見的外科急症。

3十二指腸炎有哪些典型症狀

  1.消化不良症狀可有上腹飽脹、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等症狀。部分患者可無症狀及體征。

  2.上腹痛 類似於十二指腸壺腹部潰瘍,多為饑餓痛、夜間痛,進食後緩解。

  3.上消化道出血是糜爛性十二指腸炎的一種並發症,可有黑便或嘔血。

  4.常見的體征有上腹部輕度壓痛,部分患者可有舌炎、貧血和消瘦等。

4十二指腸炎應該如何預防

  1.原發性十二指腸炎少食或不食刺激性食物,飲酒及某些藥物(如非甾體抗炎物)。

  2.特異性十二指腸炎積極治療原發病,如:克羅恩病,腸結核,寄生蟲及真菌性腸炎等。

5十二指腸炎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影像診斷:

  1.X線鋇餐檢查:本病無明確的X線特征,一般呈現十二指腸球部激惹、痙攣,排空加速,粘膜皺壁增粗而不規則,但無龕影及固定畸形,故X線對本病的診斷陽性率不高。

  2.內窺鏡檢查:十二指腸炎症多發於球部,內鏡下可見病變部位的粘膜粗糙、充血、水腫、糜爛、出血,或粘膜有顆粒感及結節狀增生,或粘膜皺壁肥厚粗大,或粘膜下有血管顯露。可因病變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表現。

  實驗室診斷

  (一)胃液分析:胃酸或胃液量分泌正常或較高,部分病例的胃酸水平與十二指腸潰瘍相似。

  (二)十二指腸液分析:十二指腸液可呈混濁,有粘液,鏡檢可見有較多的上皮細胞,胃酸低者可見較多的細菌。

6十二指腸炎病人的飲食宜忌

  吃點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飯、麵條、饅頭、花卷、包子、餛飩、軟餅、軟飯等,細嚼慢咽,便於充分消化和吸收。

  少吃豆類、洋蔥、土豆、紅薯等易產酸產氣的食物,忌生冷、忌油膩、忌辛辣、忌飲酒,避免不良因素對潰瘍的刺激。

  養胃健脾特別推薦:山藥蓮子百合粥、花生紅棗小米粥,可以添加雞蛋、肉末、雞茸、魚茸、碎菜、果粒、牛奶等調味,增加營養。

  如果吃雞蛋就想吐,最好不要吃,以免傷食。

7西醫治療十二指腸炎的常規方法

  (1)抗酸藥:可用氫氧化鋁-鎂乳合劑,每次15~30ml,3次/d,餐後1~2h服用。抗酸藥能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減輕對消化道黏膜的損傷,緩解疼痛。

  (2)抗分泌藥:可根據病人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選用。質子泵抑製劑可用奧美拉唑20mg,1~2次/d,雷貝拉唑10~20mg,1~2次/d等;H2-受體拮抗藥可用法莫替丁20mg,2次/d或雷尼替丁150mg,2次/d。抗分泌藥能抑製胃細胞分泌胃酸,減輕胃酸對已有炎症的黏膜刺激,可有效改善症狀,但不能逆轉病理學異常。

  (3)M受體拮抗藥:可選用派吡氮平50mg,2次/d或山莨菪堿(654-2)片5mg,3次/d,口服,可抑製胃酸的分泌。另對胃蛋白酶的分泌也有抑製作用。

  (4)黏膜保護劑:膠體鉍劑在酸性環境下,能與潰瘍和炎症組織的糖蛋白絡合形成一層保護膜,阻止胃酸、胃蛋白酶的攻擊,並有殺滅幽門螺杆菌的作用,可用膠體鉍,50mg,4次/d。前列腺素能減少胃酸的分泌,加強黏膜抗損傷能力,並有維持黏膜血流、促進黏液分泌等作用。可用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200μg,4次/d,或恩前列素70μg,2次/d。

  (5)胃腸動力藥:可予多潘立酮10~20mg,3次/d,或莫沙必利(mosapride)5~10mg,3次/d,飯前15~30min口服,可調整胃竇和十二指腸壺腹部的運動,減少膽汁反流刺激胃竇部G細胞分泌胃泌素造成的胃酸分泌。

  (6)根除幽門螺杆菌(Hp)治療:常用的抗Hp藥物有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呋喃唑酮、四環素、克拉黴素及鉍劑等。單藥療法根除率不足20%,故通常2種以上抗生素與抗分泌藥(PPI或H2RA)合用,形成三聯療法、四聯療法。療程一般為1~2周。含PPI的三聯療法是近年來研究得最多的治療Hp感染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