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肝膿腫

  肝髒感染性疾病包括範圍很廣泛,與外科有關的主要是肝膿腫(常見的有細菌性肝膿腫、阿米巴性肝膿腫),此外尚有一些特殊的感染如肝結核等,已較少見。這類疾病主要是在肝髒受到感染後未及時進行處理而形成,臨床上均為繼發性。

  細菌性肝膿腫是指由化膿性細菌侵入肝髒形成的肝內化膿性感染灶。本病可來自膽道疾病(占16%~40%),門靜脈血行感染(占8%~24%),直接感染較少見,經肝動脈血行感染報告不一,最多者為45%,隱匿性感染約占10%~15%。致病菌以革蘭陰性菌最多見,其中2/3為大腸埃希杆菌,糞鏈球菌和變形杆菌次之;革蘭陽性菌以金葡菌最常見,感染常為混合性。細菌性肝膿腫約70%~83%發生於肝右葉,這與門靜脈分支走向有關。左葉者約10%~16%;左右葉均有膿腫者約6%~14%。膿腫多為單發且大,多發者較少而小。少數細菌性肝膿腫病人的肺、腎、腦及脾等亦可有小膿腫。臨床上以寒戰、高熱、肝區疼痛、肝大和壓痛為主要表現。隨著影像學的發展和各種綜合療法的開展,對本病的診斷與治療均有明顯的改善。

  細菌性肝膿腫多為繼發病變,其臨床表現受原發疾病的影響,多係在原發病病程中驟起寒戰、高熱、大汗,肝區或右上腹痛並伴有厭食、乏力和體重減輕等症狀,多發性肝膿腫症狀最重,單發性者症狀較為隱匿。嚴重時,由於肝髒的廣泛性損害可出現黃疸和腹水。細菌性肝膿腫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必須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目錄
1.細菌性肝膿腫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細菌性肝膿腫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3.細菌性肝膿腫有哪些典型症狀 4.細菌性肝膿腫應該如何預防 5.細菌性肝膿腫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細菌性肝膿腫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細菌性肝膿腫的常規方法

1細菌性肝膿腫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細菌性肝膿腫是指化膿性細菌侵入肝髒,造成局部肝組織炎症,壞死液化、膿液積聚而形成的膿腫。膿腫常為多發性,單發性者並非少見;右肝多於左肝;雙側受累者亦常有所見;膿腫大小不一;部分可遷延成慢性肝膿腫。
細菌性肝膿腫以農村地區為多見,與不衛生的生活習慣有關。常見的致病菌為大腸埃希菌、副大腸埃希菌、厭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一般為多種細菌混合感染。細菌侵入肝髒途徑有:
1.膽道係統 這是最主要途徑,常因結石或膽道蛔蟲造成化膿性膽管炎,膿性膽汁沿膽管上行感染導致肝膿腫。
2.血行感染 全身任何部位感染致細菌隨血循環進入肝髒。
3.淋巴係統 鄰近髒器感染,細菌經淋巴回流入肝。當然細菌入肝能否引起肝膿腫,不但取決於細菌數量、毒力,還要取決於人體抵抗力和肝髒局部情況。隨著診療水平提高,目前對該病的治療效果非常令人滿意。

2細菌性肝膿腫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細菌性肝膿腫出現並發症常使病情加重,且混淆臨床征象,導致誤診。

  常見並發症為膿腫破裂,向鄰近髒器穿破。穿入胸腔產生膿胸及胸膜支氣管瘺,或穿入腹腔、心包腔;有時還可穿入胃、十二指腸、結腸、腎、胰腺;少數病例可穿入腔靜脈、肝靜脈、胸導管或腹壁等,亦可發生栓塞、血栓形成以及其他部位形成膿腫。引起肝內血管破裂由膽道排出即膽道出血者少見。

3細菌性肝膿腫有哪些典型症狀

⒈起病急,常有寒戰、高熱、惡心、嘔吐、食欲缺乏、乏力,嚴重時可出現黃疸。
⒉肝區疼痛或伴有右肩牽涉痛。
⒊右季肋部飽滿,肋間皮膚呈凹陷性水腫,右上腹肌緊張,肝大,肝區叩痛和壓痛。

4細菌性肝膿腫應該如何預防

  細菌性肝膿腫是一種繼發性疾病,如能及早重視治療原發病灶,本病是可以預防的。即使在肝髒感染的早期,如能及時給予大量抗生素治療,加強全身支持療法,也可防止肝膿腫的形成。

  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預後與其年齡、體質、原發病、膿腫數目、治療開始的早晚、治療的徹底性和有無並發症等密切相關。年幼及老年患者的預後較青壯年者差,病死率也高。多發性肝膿腫的病死率明顯高於單發性肝膿腫。140例多發性肝膿腫中死亡106例(75.7%),而117例單發性肝膿腫中死亡僅28例(23.9%)。病菌的種類與毒性對肝膿腫的預後也有密切關係。由大腸埃希杆菌、葡萄球菌、鏈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等細菌引起的肝膿腫病死率較高,對多種藥物不敏感的菌種感染者預後也差。全身情況較差和營養不良及有明顯肝功能損害者,如低蛋白質血症和高膽紅素血症時,病死率更高。有並發症的肝膿腫,如膈下膿腫、膿腫破入腹腔導致彌漫性腹膜炎、膽道出血,或合並膿胸或肺膿腫時,病死率增高。相反,單發性膿腫症狀輕微無並發症者,預後良好。因此,對細菌性肝膿腫治療的要求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及時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有效的排膿,徹底處理原發病灶以及加強全身支持治療等,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5細菌性肝膿腫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1.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計數增高,50%有貧血,90%以上有血沉加速。肝功能有一定損害,大部分患者堿性磷酸酶明顯升高,轉氨酶僅中度升高,約半數膽紅素升高,低蛋白血症明顯者預後欠佳。
2.肝穿刺 可在觸痛點最明顯的肋間穿刺,針進入皮膚及肌層後,讓患者吸一大口氣,再盡量呼出並屏息片刻,將針大部刺入肝內,立即抽出內芯,抽吸肝內容,抽取的膿液做細菌培養(陽性率高)。需要時做血培養,但陽性率低。
3.肝膿液培養 細菌檢出率為20%~50%,致病菌與感染途徑有關,從膽道和門靜脈侵入的多為大腸埃希菌或其他革蘭陰性杆菌;從肝動脈侵入的多為球菌,特別是葡萄球菌。其他尚有腸鏈球菌與溶血性鏈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變形杆菌、糞產堿杆菌、產氣杆菌等,還有部分為混合感染。有報道細菌性肝膿腫中36%~45%為厭氧菌感染,約25%患者為需氧、厭氧菌混合感染,以往的無菌性膿腫多數為厭氧菌引起,若常規采用厭氧菌培養技術可提高培養陽性率。厭氧菌中常見者為脆弱類杆菌、巨核梭形杆菌、微需氧鏈球菌等。
4.血培養 同時做血培養可有致病菌生長,部分與膿液培養的致病菌相同,血培養陰性可能是細菌不經血行感染或已使用抗生素影響培養結果。
二、其他輔助檢查
1.X線檢查 X線檢查可發現肝髒陰影增大,如果膿腫位於右肝葉,可觀察到膈肌抬高、運動受限、肋膈角模糊或胸腔少量積液、右下肺炎症或肺不張等。有時在膿腫部位可出現氣液平麵,多提示膿腫由產氣細菌感染所致。肝左葉的膿腫可出現胃賁門和胃小彎受壓現象。膈肌運動受限、肋膈角消失、胸腔少量積液等情況時,還要考慮到有無膈下膿腫存在。
2.超聲波檢查 可發現膿腫部位有典型的液性回聲暗區或膿腫內液平麵。該檢查除能協助臨床診斷外,還可以幫助了解膿腔的部位、大小及距體表的深度,以便確定膿腫的最佳穿刺點和進針方向與深度,或為手術引流提供入路選擇。但超聲對小於1cm的多發性肝膿腫,往往難以發現,臨床診斷時應予注意。從超聲學的角度,還需要與其他囊性病變鑒別。一般情況下,肝囊腫的囊壁整齊清晰,囊內密度均勻一致。而肝膿腫的腔壁不規則,界限不清楚,腔內常含有多個回聲區。
3.CT檢查 CT檢查可發現膿腫的大小及形態,顯示膿腫在肝髒中的確切部位,為臨床醫師行膿腫穿刺及手術引流提供清晰、直觀的影像資料。主要表現為肝內出現低密度區,CT值略高於肝囊腫,邊界多數不太清晰,有時低密度區內可出現塊狀影。注射造影劑後其外圍增強明顯,邊界更加清楚。增強掃描的典型表現是膿腫壁的環狀增強(靶征),出現“靶”征強力提示膿腫已形成。
4.MRI檢查 肝膿腫早期因水腫存在,故在MRI檢查時具有長T1和T2弛豫時間特點。在T1加權像上表現為邊界不清的低信號強度區,而在T2加權像上信號強度增高。當膿腫形成後,則膿腫在T1加權像上為低強度信號區;膿腫壁係炎症肉芽結締組織,其信號強度也較低,但稍高於膿腫部;膿腫壁周圍的炎症水腫肝組織形成稍低於膿腫壁環狀信號強度灶。在T2加權像上,膿腫和水腫的組織信號強度增高明顯,在其間存在稍低信號強度的環狀膿腫壁。

6細菌性肝膿腫病人的飲食宜忌

  細菌性肝膿腫是指由化膿性細菌侵入肝髒形成的肝內化膿性感染病灶。臨床上主要以寒戰、高熱、肝區疼痛、肝大和局部壓痛為主要表現。全身性細菌感染,特別是腹腔內感染時,細菌可侵入肝髒,如病人抵抗力弱,就可能發生肝膿腫。

  細菌性肝膿腫的飲食原則為:

  飲食低脂肪、高營養、高維生素、易消化。

  細菌性肝膿腫患者不適宜的食物有:

  1、忌飲酒

  由於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對肝髒有直接的損害作用,若大量飲酒,會加重肝髒的負擔,使病情更為嚴重。故肝膿腫的飲食不宜飲酒。

  2、忌食生薑

  生薑的主要成分揮發油、薑辣素和黃樟素能使肝膿腫病人的肝細胞發生、壞死以及間質組織增生,引起炎症浸潤,肝功能。所以,肝膿腫患者忌食生薑。

  3、忌食大蒜

  大蒜中的某些成分對胃、腸有刺激作用,可抑製腸道消化液的分泌,影響食欲和食品的消化,加重肝膿腫病人的厭食、厭油膩和惡心等諸多症狀。

  4、忌食含高蛋白、高脂肪的食品

  雞蛋的蛋黃、肥肉和油炸食品等,患有肝膿腫的病人均不宜大量食用。可見,肝膿腫的飲食和其他所有肝病一樣,主要是留意低脂肪的食品,多吃輕易消化的食品,多吃營養豐富的食品等等。

  細菌性肝膿腫是一種繼發性疾病,其實如果能及早重視治療原發病灶,這個病是可以預防的。對於這個病的治療,中醫中醫治療比較好,中醫治病重在除根,而且中藥藥性溫和,刺激性與副作用都相對較小。

7西醫治療細菌性肝膿腫的常規方法

  細菌性肝膿腫是指肝實質內的一種化膿性感染,臨床以發熱寒戰、右上腹脹痛和叩壓痛為主要特征。感染途徑多為血源性。以右葉占絕大多數,可為多發性,也可為孤立性。常見細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綠膿杆菌及變形杆菌等。

  細菌性肝膿腫屬於中醫學“肝癰”、“脅痛”、“黃疸”等範疇,由於肝膽互為表裏,連膜同脂,因為七情內鬱或惱怒傷肝,導致肝失疏泄,膽失潔淨,鬱則氣結血凝,清熱化火,膽虛則不能決斷,火熱愈熾,因而形成肝癰。

  一、辨證論治

  1、十味消毒飲

  組成與用法:黃連6g、大黃3g、黃芩、龍膽草、梔子、柴胡、皂角刺各8g、魚腥草、蒲公英、金銀花各15g、每日1 劑,清水煎,分2~3 次服。

  功用與藥理:清熱解毒、通瘀排膿。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本方對細菌性肝膿腫療效肯定。

  2、金銀消毒湯

  組成與用法:金銀花30g、生石膏、生地、赤芍、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g。丹皮、柴胡、知母、黃芩、延胡索各10g。大黃5g、細辛2g、每日1 劑,清水煎,分3 次服。

  功用與藥理:清肝解毒、涼血、消癰。臨床實踐表明在重用清熱解毒藥物的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藥,可促進炎症的局限和吸收,使初起的膿腫消散或轉重為輕。

  3、青紫膿瘍散

  組成與用法:青黛3g、紫草、寒水石各9g,乳香、牙皂各6g。每日1 劑,清水煎,取汁100ml~200ml分3 次服,

  功用與藥理: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排膿消腫本。臨床觀察本方能改善病灶的血液循環,減輕其病理損害,促進炎症吸收。是細菌性肝膿腫的有效良方。

  二、辨證論治評述

  本病的病機關鍵為熱毒瘀滯,肝絡壅阻,釀膿成癰所致。治療上應以清熱解毒,通瘀排膿為主。恢複期則以扶正托毒,消癰排膿為要。臨床上可在大劑量清熱解毒的基礎上配合活血化瘀以促進炎症吸收,並視其邪正氣血的盛衰,熱毒瘀滯的輕重,酌情選方用藥。

  三、常用中成藥:

  1、龍膽瀉肝口服液

  主要成分: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車前、子木通、當歸、生地、柴胡、甘草。

  功用與藥理:清肝膽,利濕熱。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可明顯縮小機體對組織胺的反應,間接影響毛細血管擴張和滲透,增加體液排出量,使機體內部的“濕熱”排出,具有抗過敏作用,此外能促進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促進淋巴轉化增強免疫功能。

  用量與用法:每次5ml~10ml,每日3 次,口服

  2、清肝利膽口液服

  主要成分:茵陳、梔子、防己、金銀花、厚樸。

  功用與藥理:清熱,利濕解毒,消脹。能減輕肝髒的病理損害,同時防己具有利尿效應,能促進體內炎症滲出物的排出,故可用於細菌性肝膿瘍的治療。

  用量與用法:每次5ml~10ml,每日2 次,口服

  3、一清膠囊

  主要成分:大黃、黃芩等。

  功用與藥理: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化瘀止血。藥理研究表明本藥具有抗炎,退熱,鎮痛作用,同時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促進血小板凝集,增加血小板數而起到止血作用。此外其利膽作用明顯,並有抗肝損傷作用。

  用量與用法:每次2 粒,每日3 次,口服。兒童酌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