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膿腫

  膿液積聚在一側或兩側的膈肌下、橫結腸及其係膜的間隙內者,通稱膈下膿腫。膈下膿腫可發生在一個或兩個以上的間隙。其常繼發於髒器穿孔、炎症等腹膜炎的並發症。患者發生膈下膿腫時,應及時治療,治療效果好。急性腹膜炎或腹腔內髒器的炎性疾病經治療好轉後,或腹部手術數日後出現發熱、腹痛者,均應想到本病,並作進一步檢查。X線透視可見患側膈肌升高,隨呼吸活動度受限或消失,肋膈角模糊,積液。X線片顯示胸膜反應、胸腔積液、肺下葉部分不張等;膈下可見占位陰影。左膈下膿腫,胃底可受壓下降移位;膿腫含氣者可有液氣平麵。B超檢查或CT檢查對膈下膿腫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幫助較大。特別是在B超指引下行診斷性穿刺,不僅可幫助定性診斷,而且對於小的膿腫可在吸膿後注入抗生素進行治療。需要提出的是,穿刺陰性者不能排除有膿腫的可能。

  膈下膿腫一旦形成,可出現明顯的全身及局部症狀。具體表現:1、全身症狀:發熱,初為弛張熱,膿腫形成以後持續高熱,也可為中等程度的持續發熱。脈率增快,舌苔厚膩。逐漸出現乏力、衰弱、盜汗、厭食、消瘦、白細胞計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2、局部症狀:膿腫部位可有持續鈍痛,深呼吸時加重。疼痛常位於近中線的肋緣下或劍突下。膿腫位於肝下靠後方可有腎區痛,有時可牽涉到肩、頸部。膿腫刺激膈肌可引起呃逆。膈下感染可通過淋巴係統引起胸膜、肺反應,出現胸水、咳嗽、胸痛。膿腫穿破到胸腔發生膿胸。近年由於大量應用抗生素,局部症狀多不典型。嚴重時出現局部皮膚凹陷性水腫,皮膚溫度升高。患側胸部下方呼吸音減弱或消失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右膈下膿腫可使肝濁音界擴大。約有10%-25%的膿腔內含有氣體。

  膈下膿腫的病理特點為:病人平臥時膈下部位最低,急性腹膜炎時腹腔內的膿液易積聚此處。細菌亦可由門靜脈和淋巴係統到達膈下。約70%急性腹膜炎的病人經手術或藥物治療後,腹腔內的膿液可被完全吸收;30%的病人發生局限性膿腫。膿腫的位置與原發病有關。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膽管化膿性疾病、闌尾炎穿孔,膿液常發生在右膈下;胃穿孔、脾切除術後感染,膿腫常發生在左膈下。小的膈下膿腫經非手術治療可被吸收。較大的膿腫,可因長期感染使身體消耗以至衰竭,死亡率甚高。膈下感染可引起反應性胸腔積液,或經淋巴途徑蔓延到胸腔引起胸膜炎;亦可穿入胸腔引起膿胸;個別的可穿透結腸形成內瘺而“自家”引流;也有因膿腫腐蝕消化道管壁而引起消化道反複出血、腸瘺或胃瘺者。如病人的身體抵抗力低下,就可能發生膿毒血症。

  在治療方麵,切開引流排膿是外科治療的基本原則。同時可采用中醫中藥、理療等治療加強治療效果。早期膿腫尚未形成,應采用非手術治療,以抗生素和中藥控製感染為主;晚期膿腫已經形成,除個別采用穿刺抽膿,膿腔內注入抗生素並服中藥外,絕大多數病例應手術切開引流。如治療延誤,膿腫可能會穿破至腹腔、胸腔或結腸等。

目錄
1.膈下膿腫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膈下膿腫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3.膈下膿腫有哪些典型症狀 4.膈下膿腫應該如何預防 5.膈下膿腫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膈下膿腫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膈下膿腫的常規方法

1膈下膿腫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膈下腹膜淋巴網豐富,故感染易於引向膈下,膈下膿腫可以因體內任何部位的感染而繼發。腹腔感染,其常繼發於髒器穿孔、炎症等腹膜炎的並發症。常見於急性闌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以及肝膽等的急性炎症,這些常並發右膈下感染。腹膜外的膈下膿腫,多來自肝膿腫的破入,據統計約25~30%之膈下感染會發展成為膿腫,餘者多可自行消散,這是由於腹腔上部之腹膜具有強大的抵抗力。
  引起膿腫的病原菌多數來自胃腸道,其中大腸杆菌,厭氧菌的感染約占40%,鏈球菌的感染占40%,葡萄球菌感染約占20%。但多數是混合性感染。

2膈下膿腫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膈下膿腫的晚期並發症如下:

  1.胸腔感染:膈下感染可引起反應性胸腔積液,或經淋巴途徑蔓延到胸腔引起胸膜炎;亦可穿入胸腔引起膿胸。患者表現為主要表現為胸腔急性炎症與積液症狀,常有高熱、胸痛、胸悶、呼吸急促、咳嗽、食欲不振、全身不適、乏力等。體檢可見呼吸急促、患側胸廓稍飽滿、呼吸運動減弱、語顫減弱、叩診有濁變、呼吸音減弱或消失、氣管縱隔向對側移位。局限膿胸者的體征常不明顯或有病灶部位的局部體征,也可行胸腔穿刺檢查。

  2.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瘺:因膿腫可腐蝕消化道管壁而引起消化道反複出血、腸瘺或胃瘺。患者表現為頭昏、心悸、惡心、口渴、黑朦或暈厥;皮膚由於血管收縮和血液灌注不足而呈灰白、濕冷;按壓甲床後呈現蒼白,且經久不見恢複。靜脈充盈差,體表靜脈往往癟陷。病人感到疲乏無力,進一步可出現精神萎靡、煩躁不安,甚至反應遲鈍、意識模糊。

  3.貧血,患者表現為頭昏、耳鳴、頭痛、失眠、多夢、記憶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皮膚、黏膜蒼白等。

  4.敗血症,甚至膿毒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3膈下膿腫有哪些典型症狀

  ⒈腹膜炎或腹部手術後,病情曾一度好轉,數日後又出現弛張熱,伴寒戰、出汗、脈快等感染中毒症狀。

  ⒉患側上腹部持續性鈍痛,伴肩部放射痛及呃逆。

  ⒊局部壓痛和叩擊痛,相應部位肋間皮膚水腫。

4膈下膿腫應該如何預防

  膿液積聚在一側或兩側的膈肌下、橫結腸及其係膜的間隙內者,通稱膈下膿腫。膈下膿腫可發生在一個或兩個以上的間隙。其常繼發於髒器穿孔、炎症等腹膜炎的並發症。膈下膿腫可原發於急性化膿性感染,或由遠處原發感染源的致病菌經血流、淋巴管轉移而來。往往是由於炎症組織在細菌產生的毒素或酶的作用下,發生壞死、溶解,形成膿腔,腔內的滲出物、壞死組織、膿細胞和細菌等共同組成膿液。由於膿液中的纖維蛋白形成網狀支架才使得病變限製於局部,另膿腔周圍充血水腫和白細胞浸潤。患者發生膈下膿腫時,應及時治療,治療效果好。急性腹膜炎或腹腔內髒器的炎性疾病經治療好轉後,或腹部手術數日後出現發熱、腹痛者,均應想到本病,並作進一步檢查。  膈下膿腫常見於急性闌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以及肝膽等的急性炎症的並發症,但病變初起或膿腫很少時,往往不易肯定,需反複檢查,細致觀察,方能發現。較大膿腫時,應盡早手術治療。

  膈下膿腫即或治療得法,至今仍約有5%的病死率,故應注意預防。

5膈下膿腫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1.白細胞計數與分類計數 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核左移。

  2.細菌學培養

  (1)血培養:全身中毒症狀嚴重者抽血做細菌學培養,少數可有陽性。

  (2)膿液培養:行診斷性穿刺時,若抽出液為膿液,應行細菌培養與藥敏試驗,以指導臨床抗生素的使用。

  3.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監測 老年持續發熱血紅蛋白可有輕度降低。

  4. X線檢查 胸腹部透視和攝片:可見患側膈肌抬高,呼吸運動減弱或消失;患側肋膈角模糊不清或有明顯胸腔積液;膈下有氣液麵。鋇餐檢查:左側膈下膿腫可見胃受壓移位。

  5. B型超聲 患側膈下有液平段,有助於膿腫確診、準確定位。可在B超引導下行診斷性穿刺。吸出膿液送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

  6. CT掃描 能確定膿腫的部位、大小及其與周圍髒器的關係,診斷腹腔膿腫的正確率達90%,特別適用於肥胖、腸脹氣和腹腔放置引流管等不適於超聲檢查者。

6膈下膿腫病人的飲食宜忌

  膈下膿腫病人的飲食原則:飲食低脂肪,高營養,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

  養肝的首選的食物為穀類,如糯米、黑米、高梁、黍米;其次為紅棗、桂圓、核桃、栗子;還有肉魚類,如牛肉、豬肚、鯽魚等也對肝有保健作用 。

  1、大豆及豆製品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鐵、磷、維生素B、中等量脂肪及少量碳水化合物對肝髒修複非常有益。

  2、海鮮類 例如白帶魚、黃魚、銀魚、及甲殼類如牡蠣、蟹等,能增強免疫功能,修複破壞的組織細胞、不受病毒侵犯。但選擇、烹調要得當否則會食物中毒,蒸煮應在100度加熱半小時以上。若對海鮮過敏則忌食,可多食香菇、銀耳、海帶、紫菜等

  3、西瓜 有清熱解毒、除煩止渴、利尿降壓之用,富含大量糖、維生素及蛋白酶等。蛋白酶可把不溶性蛋白質轉化為可溶性蛋白質。

7西醫治療膈下膿腫的常規方法

  膈下膿腫起始於感染,如能積極治療使炎症逐漸消散,則能預防膿腫形成。因此,半臥位、胃腸減壓、選用適當之抗菌素、以及加強支持療法等都是預防形成膿腫的治療。一旦形成膿腫必須及早手術引流。以防膈下膿腫穿破膈肌形成膿胸,或破入腹腔再次形成彌漫性腹膜炎,穿破附近血管引起大出血等。手術前一定確定膿腫的位置以便選擇引流的切口和進路。手術避免汙染胸腔和腹腔,並給以輸血等支持治療,保證病人順利渡過手術關並及早痊愈。

  膈下膿腫患者的非手術治療:

  膈下膿腫的治療原則:1.早期應用大劑量抗生素控製感染,加強支援療法,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抗生素的選擇以膿液的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的結果作依據,在培養未獲結果以前,應選擇廣譜抗生素,膈下感染以革蘭氏陰性杆菌為主,常選用慶大酶素、氨芐青酶素及頭孢菌素等抗生素。在治療中應注意合並應用抗厭氧菌的抗生素(滅滴靈);2.膿腫形成後,原則上應手術切開排膿或穿刺置管引流,這是任何藥物治療代替不了的,根據膿腫的大小、部位選擇如下術式: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經前肋緣下部手術引流;經後腰部引流;經側胸部引流。

  膈下膿腫的抗生素治療:引流前即應開始。

  (1)用藥原則:早期治療可根據經驗用藥,待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出來後再調整;抗厭氧菌與抗需氧菌抗生素聯合用藥;經靜脈途徑給藥,至病人體溫及外周血白細胞正常時為止。

  (2)常用抗生素:氨基苷類對膿腫中最常見的腸杆菌高度有效;氨曲南(aztreonam)、亞胺培南(亞胺硫黴素)(imipenem)、α-羧基噻吩青黴素、克拉維酸(clavulanic acid)及喹諾酮類,或第2、3代頭孢菌素,均可覆蓋革蘭陰性杆菌;抗厭氧菌常用甲硝唑和克林黴素(氯林可黴素),兩者效用相似,但前者價廉,國內應用更廣泛;亞胺培南(亞胺硫黴素)、α-羧基噻吩青黴素等兼有抗需氧與抗厭氧菌的作用,有時可單獨使用。對於少數有腸球菌存在證據者,常規加用氨苄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