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平主任醫師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中醫科

艾灸哪個穴位能退燒

艾灸退燒通常可以選擇大椎穴、曲池穴、合穀穴等穴位進行調理。艾灸作為中醫傳統療法,需根據發熱原因辨證選穴,建議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操作。

1、大椎穴

大椎穴位於後正中線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為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交會穴。艾灸此穴可通過溫通陽氣、疏散風熱的作用調節體溫,常用於外感風寒或風熱引起的發熱症狀。操作時可采用溫和灸法,距離皮膚2-3厘米懸灸10-15分鍾,以局部溫熱不燙為度。

2、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合穴。該穴位具有清熱解表、調和營衛的功效,艾灸刺激可改善外感發熱伴隨的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施灸時應注意控製溫度,避免燙傷皮膚,建議每次艾灸時間控製在5-10分鍾。

3、合穀穴

合穀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中點處,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艾灸此穴能疏風解表、通經活絡,對於外感發熱伴有的惡寒、鼻塞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操作時可配合雀啄灸法,上下移動艾條保持適宜溫度,每次施灸5-8分鍾為宜。

進行艾灸退燒時需注意辨證施治,實熱證患者不宜使用艾灸療法。施灸前後應補充適量溫水,保持環境通風。若體溫持續超過38.5℃或伴有意識改變、抽搐等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規範治療。艾灸後出現局部水皰或過敏反應者應立即停止操作並就醫處理。

推薦文章

常見藥品

藥企列表

醫院列表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