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治療很簡單,詳解的指壓療法與食療方法
胃下垂顧名思義,就是胃的位置向下移動了。其產生的原因主要和膈肌懸吊力不足,膈胃、肝胃韌帶鬆弛,腹內壓下降,及腹肌鬆弛等因素有關。臨床症狀可有上腹不適甚或腹痛,餐後、久站、勞累後加重,飽脹、厭食、惡心、噯氣、便秘等。超聲波及Ⅹ線均可明確顯示胃下垂情況。
第一指壓療法:
方法1
1)穴位:百會、大椎、胃俞、腎俞、脾俞、中脘、氣海、內關、外關、足三裏、三陰交、陰陵泉、陽陵泉。
2)操作:首先按揉頭頂的百會穴50~100次,然後擦揉背部的大椎穴40~60次,按揉胃俞、腎俞、脾俞穴40~60次,再按揉腹部的中脘、氣海穴,最後對手上的內、外關穴,腿部的三陰交、足三裏、陰陵泉和陽陵泉穴進行按壓。以上操作每日進行2次。
為了加強指壓的效果,還可做一些輔助治療。
①托胃手法:於做完指壓法後,取仰臥位,微屈雙膝,兩手重疊,右手在下,按於小腹左側胃底,四肢用力,反複上托胃底部。
②屈膝抬臀:取仰臥位,屈膝,兩腳抵床麵,將臀部抬起—吸氣,放下呼氣。臀部抬起時,同時收縮肛門並上提,全身放鬆,重複30次。
③仰臥起坐:取仰臥位,不屈膝坐起。坐起時吸氣,腹部肌肉盡量用力;躺下時呼氣,全身放鬆,重複做30次。
④雙腿抬高:取仰臥位,膝部伸直,腿部肌肉內收,兩腿同時抬起,使腿抬得越高,效果越好。若能卷身,使雙腳越過頭頂,效果更好。重複做30次。
3)適應證:胃下垂。
方法2
1)穴位:足三裏、中脘、脾俞。
2)操作:用拇指或中指,也可用大魚際,輕輕按揉中脘穴,稍用力按壓足三裏和脾俞穴,每穴3~5分鍾,每日2~3次
2)適應證:胃下垂。
方法3
1) 穴位:腹直肌、賁門、胃體、腹部、神闕周圍、脾胃經絡線、胸鎖乳突肌、肩部、腓腸肌、骶部、背腹部、右髕骨外上緣過敏點、脾俞、胃俞、腎俞、誌室、三脘、天樞、氣海、肓俞、長強八髏、承山、照海、內關、百會、太陽、足三裏、公孫。
2) 操作:
(1) 俯臥位:於脊椎兩側沿膀胱經進行推、按、撥、揉,重點刺激脾俞、胃俞等穴位。然後作捏脊療法,再用雙手掌根於腎俞、誌室穴一帶作擠壓法。
(2) 仰臥位:術者立於患者右側,於腹部施行自下而上的推、顫、揉捏、提拿、撥動腹直肌和小魚際托胃等手法,運三脘穴,點天樞、氣海穴,指壓肓俞穴,掌搓神闕穴周圍,揉捏下肢脾胃經絡線,重按足三裏穴。
(3)坐位:先作揉肩法,再用多指撥揉胸鎖乳突肌,提拿肩部。合並胃炎、胃潰瘍者,著重在背部施術,胃酸過多者,禁用足三裏穴;腹瀉者按長強穴,搓壓八鬱穴和腓腸肌,指壓承山穴;便秘者叩打骶部,點撥照海穴;心慌惡心者指壓內關穴;振水音強烈時,可按照胃在體表投影位置上,從賁門、胃體向幽門方向用手根擠壓,或用雙手掌顫腹部;頭暈失眠者於頭部施按、揉及叩敲法,取百會、太陽穴,背腹部按摩之後,脹痛不減輕者,可重按右髕骨外上緣過敏點、足三裏、公孫穴,並用多指撥胸鎖乳突肌。其全部過程大約需40分鍾。
第二:食療方:
黃芪大米粥:黃芪10克,大米2把,適量清水,煮成粥吃即可。
溫馨提示:
請不要迷信專家,專家說的對不對,是需要後續的臨床試驗去不斷檢驗的,而且必定會有一些專家建議會被證偽。也不要蔑視專家,因為指南製定出來之前我們需要按照專家的意見去做,而且指南的製定首先要參照專家的意見。
本站原創內容,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