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竇性心律失常多見於健康小兒,其中3歲以後兒童多見,嬰幼兒少見,常在心率慢或睡眠中出現,而當心率增快時或運動、清醒時心律可變整齊。藥物如洋地黃、嗎啡、β受體阻滯藥可致心律失常。也可見於器質性心髒病患兒。
二、發病機製
心律失常的分類及產生機製:心律失常按其發生原因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1.激動形成失常 可分為兩類:竇性心律失常及異位心律。竇性心律失常包括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失常、遊走心律及竇性靜止。異位心律指激動發自竇房結以外的異位起搏點。如竇房結自律性降低或激動傳導受阻,次級起搏點發出激動,防止心髒停搏,稱為被動異位心律,發生1~2次者稱逸搏,3次以上者為逸搏心律。如次級起搏點的自律性增高,發出激動的頻率超過竇房結的頻率,搶先一步在竇房結之前發出激動,稱為主動性異位心律,發生1~2次者稱為過早搏動,連續3次以上者稱心動過速,其頻率更快而有規律者稱撲動,更迅速而無規律者稱顫動。異位心律根據起搏點的不同,可分為房性、交界性及室性。
2.激動傳導失常 由於生理不應期所引起的傳導失常稱為幹擾,最常發生在房室交界區,如果連續多次激動都在房室交界區發生幹擾稱為幹擾性房室分離。病理性傳導阻滯可發生在竇房結與心房之間、心房內、交界區及心室內,分別稱為竇房傳導阻滯、房內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及束支傳導阻滯。當激動通過房室旁路使部分心室先激動,稱為預激綜合征,此屬於傳導途徑異常。
3.激動形成和傳導失常並存 如並行心律,異位心律伴外傳阻滯等。小兒心律失常中以竇性心律失常最為常見,其中以竇性心動過速居首位,其次為竇性心律失常,僅此兩項占心律失常心電圖的78.6%,兩者多數為生理現象。北京兒童醫院心電圖室1969~1974年檢出心律失常1039份共有各種心律失常1196例(不包括竇性心動過速及竇性心律失常),比較各種心律失常發病的百分比,可見過早搏動(期前收縮)的發病最高,其中室性最多,房室傳導阻滯次之,以一度多見。小兒心律失常發病數與成人不同之處,主要是心房顫動較成人顯著減少,隻占0.6%,而成人心房顫動僅次於室性期前收縮,居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