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二、發病機製
食管息肉好發於頸段食管的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組織,其原因仍不清楚。病變多在頸段食管接近氣管環狀軟骨或環咽肌的水平。Postlethwait和Lowe(1991)從文獻中收集的59例食管息肉中,除1例息肉起源於食管的上胸段、5例起源於中胸段及6例起源於下胸段之外,其餘47例(80%)均發生於頸段食管。
食管息肉一般為單發,食管腔內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息肉的病例極為少見。食管息肉都比較長,其長度可達10~20cm。有的病人的食管息肉可以從頸段食管腔內向下延長到賁門部乃至胃腔內。
食管息肉屬於腔內型良性病變,起初為很小或者直徑不足1cm的黏膜瘤,生長緩慢。以後在其生長過程中,因受食管肌肉的順序性收縮(蠕動)的塑形作用或鑄型作用的影響,其外形多呈圓柱狀或長條狀,常有細而長的蒂,因此可在食管腔內上、下滑動。息肉的蒂多在環咽肌水平。有時,病人因胃食管反流而將息肉從食管腔內嘔吐到下咽部、口腔或口腔外,之後又能將其吞入到食管腔內。如果息肉嘔至咽喉部後不能還納,便會導致病人窒息或造成腦缺氧。隨著食管息肉的逐漸發展與增大,有的病人的食管腔明顯擴張,容易誤診為食管失弛緩症或賁門痙攣,但食管息肉不會造成食管腔的梗阻。
在顯微鏡下,典型的食管息肉由纖維血管組織構成,表麵覆蓋食管的鱗狀上皮組織,並可見潰瘍、糜爛或侵蝕。息肉中的纖維組織成分可為疏鬆的黏液纖維,亦可為致密的膠原纖維;其內的脂肪組織成分有時比較豐富,有時則很少。若息肉中纖維組織成分較多,其病理診斷應診斷為纖維瘤;若息肉的構成成分以脂肪組織為主,宜診斷為脂肪瘤。有的食管息肉被診斷為錯構瘤,主要診斷依據是息肉內有腺樣成分。個別食管息肉內有明顯的嗜酸性細胞浸潤,因此診斷為嗜酸性肉芽腫(eosinophilic granuloma)。食管的息肉樣惡性腫瘤在臨床上十分罕見,其主要病理學特征是在良性息肉的頂端可以找到鱗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