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口旁疝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造口旁疝的發生與病人全身和局部的情況密切相關。腹壁薄弱、術後腹壓增高、營養不良、肥胖和局部感染等均是造口旁疝發生的基礎。同時,造口部位的選擇、造口技術與造口旁疝的發生也明顯有關。
1.營養不良 惡性腫瘤、貧血、低蛋白血症、過於肥胖、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及缺乏維生素等,均可影響術後組織的修複,若腸管(或輸尿管)與人造通道未能完全愈合,即增加造口旁疝的發生機會。
2.造口區域的組織缺陷 如造口區域的組織缺損,橫向肌肉的收縮作用等,使造口旁組織向四周收縮,致造口的口徑擴大。
3.腹壁肌肉的退行性變 老年患者腹壁肌肉出現退行性變,修複能力降低,強度薄弱。
4.放療和化療 造瘺(口)者多為結直腸腫瘤、膀胱腫瘤、腸梗阻、克羅恩病等患者,術後常需要進行放療和化療,影響正常組織的代謝和傷口修複。
5.手術操作不當 常見情況有:
①手術操作粗暴,血管或神經損傷過多導致肌肉萎縮,腹壁強度降低。
②無菌操作不嚴格,止血不徹底,術後出現切口感染。
③麻醉不滿意,強行牽拉縫合,局部張力過大以及各層組織對合不良。
6.造口位置選擇不當 一般認為,造口旁疝的發生率與造口位置的選擇有密切的關係。研究表明,腹直肌具有約束功能,經腹直肌造口者,造口旁疝發生率較低。而經腹直肌旁或切口造口者,造口旁疝發生率相對較高。而腹膜外造口,更可降低造口旁疝以及手術後早期內疝的發生率。
7.腹內壓力的升高 術後患者出現劇烈咳嗽、嚴重腹脹、排尿困難、腹水或腹內存在較大的腫瘤以及嬰幼兒啼哭,均可導致腹內壓力升高,進而誘發造口旁疝的發生。
二、發病機製
造口旁疝的分類方法有兩種。
1.按疝內物脫出位置分類 有四種類型:
①真性造口旁疝:一腹膜囊由擴大的筋膜缺損處突出者。臨床最常見,約占造口旁疝的90%;
②造口間疝:筋膜缺損擴大,腹腔內腸襻伴隨造口腸襻向皮下突出者,此型多數合並脫垂;
③皮下脫垂:筋膜環完整,腸襻冗長突出皮下,係假性疝;
④假性疝:由於腹壁薄弱或腹直肌外側神經損傷,造口腸襻脫垂。
2.按疝體大小分類 有4型:
①小型造口旁疝:直徑<3cm;
②中型造口旁疝:直徑大於3~6cm;
③大型造口旁疝:直徑大於6~10cm;
④巨大型造口旁疝:直徑>1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