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球菌性腹膜炎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淋球菌性腹膜炎多繼發於患者自身其他部位的淋球菌感染。如急性盆腔腹膜炎,大多數繼發急性淋球菌性輸卵管炎,輸卵管滲出物經傘端流入腹腔,引起局限性盆腔的炎症;急件原發性淋菌件腹膜炎,是由陰道淋菌播散引起;急性彌散性腹膜炎,則由於輸卵管淋球菌積膿、卵巢淋球菌膿腫或盆腔淋球菌膿腫破裂而引起。
淋球菌性腹膜炎的病原體為淋病雙球菌,係1879年奈瑟氏所發現,故又名奈瑟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呈卵圓形或腎形,成對排列,其大小0.6~0.8µm,一股存於多形核白細胞的胞漿內,革蘭染色陰性;普通培養基上不生長,可在3%~10%CO2條件下用巧克力血液瓊脂培養基或含有萬古黴素、黏菌素及製黴菌素的Thayer-Martln培養基方能生長。
二、發病機製
人類是淋球菌的惟一天然宿主,主要侵襲黏膜組織,並引起局部炎症性反應:廣泛充血、水腫、漿液性滲出,繼而化膿,結締組織增生。
淋球菌感染機體涉及不同的階段,包括黏附、侵入、細胞內生存及誘導宿主反應等。體外組織及器官培養研究表明,淋球菌通過多種黏附素黏附於非纖毛上皮細胞,通過一種涉及肌動生蛋白微絲和微管的內在化作用(inteRNAlization)進入上皮細胞,經穿胞(transcytosis)和胞吐(exocytosis)通過基底層進入上皮下層。淋球菌通常定居上皮下層,誘發炎症反應,偶爾細菌進入血流引起播散性感染。在感染及傳播過程中淋球菌需適應宿主環境,逃避宿主的防禦機能。淋球菌適應及免疫逃避的機製包括表麵成分的抗原變異、利用宿主成分、以及抵抗不利環境及吞噬細胞的攻擊。
淋球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包括:
1.菌毛 具有相和抗原變異的能力,菌毛參與淋球菌的黏附及侵入,並為宿主免疫防禦的靶目標。
2.孔蛋白(PorB) 在淋球菌侵入、細胞內存活、血清抗性及抗生素敏感性中具重要作用。
3.不透明蛋白(Opa) 介導對幾種不同真核細胞的黏附與侵入。
4.Rmp蛋白 有很強的免疫原性、其抗體可阻斷正常及免疫血清對淋球菌的殺傷作用、在播散性淋球菌感染中具重要意義。Rmp還參與淋球菌侵入上皮細胞。
5.脂寡糖(Los) 除參與各種生理性膜功能外,影響細菌的黏附與侵入、誘導炎症反應以及抵抗宿土的防禦。
6.IgAl蛋白酶 淋球菌分泌的一種細菌外肽鏈內切酶,以人血清型及分泌型IgAl為底物。最近研究表明,IgA2蛋白酶對淋球菌在細胞內存活上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