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肝膽管結石的病因,至今沒有闡明。因為它涉及多學科的問題,如醫學地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病理生理學等。近20年來,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和基礎研究的深入,對肝膽管結石的成因,提出了很多理論。
1、低蛋白與肝膽管結石
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飲食,β-葡萄糖醛酸酶抑製物葡萄糖二酸1-4內酯的含量減少,有利於β-葡萄糖醛酸酶使結合膽紅素水解為遊離膽紅素,不溶於水,容易發生沉澱,是形成結石的基礎。飲食結構與肝膽管結石的形成有關,這在發展中國家肝膽管結石發病率較高,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2.膽道感染與肝膽管結石
普遍認為膽道感染,特別是大腸埃希杆菌感染,產生細菌源β-葡萄糖醛酸酶,使結合膽紅素水解為遊離膽紅素。在膽道感染時膽管炎性黏液物質增加,凝聚作用增強,加以有鈣離子等金屬離子的參與,形成以膽紅素鈣為主的膽管結石。我國農村膽道蛔蟲發病率較高,相對膽道感染及肝膽管結石的發病率比較都市為高。同樣,肝膽管結石中的細菌含量也較膽固醇結石為多。並且肝膽管結石伴發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的機會多,都從不同側麵說明膽道細菌感染與肝膽管結石發生發展的密切關係。
3.糖蛋白黏液物質是肝膽管結石形成的基質
1959年King和Boyce報告膽石中含有有機基質,1963年Womack等提出膽石中的有機質是黏多糖。1974年Maki實驗研究認為硫酸糖蛋白是成石過程中的凝聚賦形因素。1977年Soloway報告對膽石的研究證實基質是以酸性非硫酸化糖蛋白。通過對膽石間質(Matrix)的研究,也證實膽石間質是以糖蛋白為主的黏液物質,是黏合膽石各種成分形成膽石的框架和基礎。
膽石間質的研究發現,膽色素結石的間質含量多,膽固醇結石間質占10%,膽色素結石間質占36%。光鏡下肝膽管結石間質呈層狀排列或呈堆積狀,電鏡下觀察間質為黏液團,膽固醇結石呈黏液絲。膽石間質含量,形態與分布的差異,除因膽固醇結晶,膽紅素顆粒相互結合的方式不同以外,主要反映了膽色素結石與膽固醇結石不同的病理形成過程。膽色素類結石是在膽管炎症基礎上,黏液物質的增多,增加了膽紅素及鈣離子的凝結機製和成石核心,是促進膽色素結石形成的基礎。
4.膽汁淤滯,
膽汁動力學的改變 由於膽管狹窄,膽道梗阻或膽管囊狀擴張,繼之發生膽汁動力學改變,渦流、淤滯和細菌感染。遊離膽紅素沉澱,黏液膿性物的參與,形成褐黃色膽泥,進一步加重膽道梗阻,淤滯、感染,促使膽石的形成。臨床上常見的如先天性膽管囊狀擴張症,十二指腸乳頭旁憩室引起乳頭狹窄等,都是因為膽汁流動不暢,發生膽管結石。
5.膽道梗阻時膽汁中自由基活性增強,
產生膽紅素鈣沉澱增多 近年研究表明,氧自由基與膽色素結石的形成有關。劉湘陶等發現氧自由基(O2-),羥自由基(OH-),能使試管內膽紅素鈣生成反應加快,條件溶度減小,沉澱顆粒增大。Hale報告0H-可刺激膽囊上皮分泌糖蛋白增加,促使膽紅素結石生成。沈韜等用電子順磁共振(EPR)研究證實,膽色素結石中存在自由基。膽道感染使氧自由基增加,自由基又誘發膽管炎症,並在膽紅素乙烯型聚合物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6.原發性肝膽管膽固醇結石的研究
Ohta認為與膽紅素鈣類結石不同,不與膽管炎症和膽管旁黏液腺過度炎性分泌有關,而是在膽固醇成核的抑製因子Apo AⅠ活性降低,可能是一種與Apo AⅠ缺陷有關的疾病。
7.背景疾病與肝膽管結石
肝膽管結石往往在一些疾病基礎上發生,或與某些疾病有密切關係,這些疾病稱為肝膽管結石的背景疾病。例如肝硬化時膽汁中未結合膽紅素水平增高,膽汁酸組分異常,具有成石傾向。所以肝硬化時易發生膽管膽色素結石。Nicholas報告從屍檢資料證實,2377例肝硬化病人伴發膽石者占30.8%,是正常人的4~5倍。先天性膽管囊腫有50%以上伴發結石。溶血性貧血患者,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也易發生膽色素結石等。
總之,肝膽管結石的病因十分複雜,是多因素形成的病理狀態,是一個全身性疾病導致膽道內環境紊亂的結果。
二、發病機製
肝膽管結石的基本病理改變是由於結石引起膽管係統的梗阻、感染,導致膽管狹窄、擴張,肝髒纖維組織增生、肝硬化、萎縮,甚至癌變等病理改變。肝內膽管結石約2/3以上的患者伴有肝門或肝外膽管結石。據全國調查資料78.3%合並肝外膽管結石,昆明醫學院第二醫院559例肝內膽管結石的資料中有3/4(75.7%)同時存在肝外膽管結石。因此有2/3~3/4的病例可以發生肝門或肝外膽管不同程度的急性或慢性梗阻,導致梗阻以上的膽管擴張,肝髒淤膽,肝大、肝功損害,並逐漸加重肝內彙管區纖維組織增生。膽管梗阻後,膽管壓力上升,當膽管內壓力高達2.94kPa(300mm H2O)時肝細胞停止向毛細膽管內分泌膽汁。若較長時間不能解除梗阻,最後難免出現膽汁性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消化道出血、肝功障礙等。若結石阻塞發生在肝內某一葉、段膽管,則梗阻引發的改變主要局限於相應的葉、段膽管和肝組織,最後將導致相應的葉、段肝組織由肥大、纖維化至萎縮,喪失功能。相鄰的葉、段肝髒可發生增生代償性增大,如左肝萎縮則右肝代償性增大。由於右肝占全肝的2/3,右肝嚴重萎縮則左肝及尾葉常發生極為明顯的代償增大,這種不對稱性的增生、萎縮,常發生以下腔靜脈為中軸的肝髒轉位,增加外科手術的困難。
感染是肝膽管結石難以避免的伴隨病變和臨床主要表現之一。炎症改變累及肝實質。膽管結石與膽係感染多同時並存,急性、慢性的膽管炎症往往交替出現、反複發生。若結石嚴重阻塞膽管並發感染,即成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並可累及毛細膽管,甚至並發肝膿腫。較長時間的嚴重梗阻、炎症,感染的膽汁、膽沙、微小結石,可經小膽管通過壞死肝細胞進入肝中央靜脈,造成膽沙血症、敗血症、肝膿腫和全身性膿毒症、多器官衰竭等嚴重後果。反複急慢性膽管炎的結果,多為局部或節段性膽管壁纖維組織增生,管壁增厚。逐漸發生纖維瘢痕組織收縮,管腔縮小,膽管狹窄。這種改變多發生在結石部位的附近或肝的葉、段膽管彙合處,如肝門膽管、左右肝管或肝段膽管口等部位。我國4197例肝內膽管結石手術病例的資料,合並膽管狹窄平均占24.28%,高者達41.96%。昆明醫學院第二醫院1448例中合並膽管狹窄者占43.8%,Koga A等報道(1984)日本59例肝內膽管結石合並膽管狹窄占62.7%。可見肝膽管結石合並膽管狹窄的發生率很高。狹窄部位的上端膽管多有不同程度的擴張,膽汁停滯,進一步促進結石的形成、增大、增多。往往在狹窄、梗阻膽管的上端大量結石堆積,加重膽管感染的程度和頻率。肝膽管結石的病情發展過程中結石、感染、狹窄互為因果,逐漸地不斷地加重膽管和肝髒的病理改變,肝功損毀,最終導致肝葉或肝段纖維化或萎縮。
長期慢性膽管炎或急性炎症反複發生,有些病例的整個肝膽管係統,直至末梢膽管壁及其周圍組織炎性細胞浸潤,膽管內膜增生,管壁增厚纖維化,管腔極度縮小甚至閉塞,形成炎性硬化性膽管炎的病理改變。
肝內膽管結石合並膽管癌,是近年來才被廣泛重視的一種嚴重並發症。其發生率各家報告的差別較大,0.3%~10%不等。這可能與診斷和治療方法不同、病程長短等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