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一般認為,脾動脈瘤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先天性動脈組織缺損 Casgrove於1947年根據病理檢查認為,脾動脈中層組織及彈力纖維層的萎縮和缺損是造成脾動脈瘤形成的重要原因。另外,脾動脈瘤可與機體其他部位動脈瘤同時存在,如常見的主動脈瘤和顱內動脈瘤。但這種多發性動脈瘤僅占脾動脈瘤全部病例的10%左右。因此,先天性動脈結構缺損不能完全解釋本病的發生原因。有作者提出所謂中央型纖維發育不良症(medial fibrodysplasia)是脾動脈瘤形成的原因之一。
2.門靜脈高壓症 一組229例脾動脈瘤資料中,20%伴有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症。Owens一組159例中,亦有相同比例的門脈高壓患者。我國一組220例門靜脈高壓症中,73例行手術治療,其中2例發現脾動脈瘤。說明門靜脈高壓症與脾動脈瘤的發生有一定關係。
3.動脈硬化 Owens收集的159例脾動脈瘤中,96例(60%)脾動脈有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動脈內膜透明變性或鈣化,脾動脈呈蜿蜒扭曲狀,多為老年病人。
4.外傷 尤其上腹部穿透性損傷或槍彈傷,如傷及脾動脈,可引起本病。
5.妊娠 妊娠與脾動脈瘤的發生有重要關係。據統計,脾動脈瘤多發生於婦女,發病率可高於男性2~4倍,尤其多次妊娠的婦女。約20%的脾動脈瘤患者為妊娠期婦女,這足以說明二者之間的關係。但確切病因尚不清楚,是否因妊娠期內分泌改變及血流動力學變化而引發動脈病變,還不能完全肯定。
6.心髒瓣膜病和脾動脈栓塞 約23%的脾動脈瘤患者行病理檢查時,發現脾動脈內有栓子形成,而這些患者絕大多數有心髒瓣膜病變。
7.脾動脈炎 全身性大動脈炎或單純脾動脈炎引起動脈壁玻璃樣變性,甚至纖維素性壞死,管壁脆弱,易發生局部性動脈壁擴張,漸可發展成脾動脈瘤。
8.梅毒 是全身性梅毒感染病變的組成部分。
9.真菌感染 表現為局部的脾動脈病變。
10.涉及脾動脈壁的炎性過程 如急性胰腺炎,偶可誘發脾動脈瘤。
綜上所述,脾動脈瘤的形成很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女性,尤其多次妊娠婦女是本病的高發人群。
二、發病機製
脾動脈瘤的發生機製尚無定論。據血流動力學和人工血流循環模式研究認為,首先是動脈正常修複因素與損傷因素失去平衡,後者占了優勢。其次,脾動脈部分狹窄,雖無損傷動脈壁因素,但亦可導致動脈瘤發生。門靜脈高壓症時,脾靜脈壓力明顯增加,管壁擴張,表現為屈曲繞節狀,甚至呈瘤樣擴張;同時脾髒本身也可有靜脈竇擴張及纖維組織增生。這樣勢必導致脾動脈壓力增高,管徑增粗,管壁硬化,纖維變性,動脈壁厚薄不均,增厚處管徑狹窄,薄弱處則出現囊性擴張以至形成動脈瘤。
脾動脈瘤大體所見,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脾動脈囊性擴張或球形擴張,直徑為0.6~3.0cm,平均2.0cm。鏡下所見為血管硬化,脈管中層纖維化或壞死,內層彈力纖維鈣化、重疊、破裂,甚至消失。
根據瘤體發生的部位可分3型:①遠離脾門型:瘤體位於脾動脈主幹,距脾髒5cm以上;②近脾門型:瘤體位於脾門處脾動脈分支上,甚至伸入脾實質;③中間型:介於上述兩者之間,瘤體位於脾動脈主幹及分支之間,此型多見。
脾動脈瘤絕大多數為單發,多發者則瘤體較小。瘤體直徑在2.0cm以上者即有破裂危險。脾動脈瘤破裂發生率約為3%,一旦發生破裂,病死率較高。破裂前動脈壁先有裂隙,繼之出現局部血腫。如過程緩慢,血腫不大,時間稍久即可與周圍形成粘連。如存在腹壓增高因素、外傷、血壓升高等情況,即可誘發瘤體破裂。